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去年CPI同比增5.4% 专家称警惕物价形势出现反复(2)

2012年01月13日 08: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政策

  重点转向稳增长

  判断今年物价涨势仍可能较高的另一大理由是今年政策的中心可能从去年底控物价转向稳增长。

  “2012年的特点,我认为是最纠结的一年。从外部来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增速在减缓,同时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增加。有分析认为,有可能全球经济出现滞胀或者是类滞胀这样的情况。从我们国内来看也是这样。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消费基本上是个常态,不可能大幅度增长,也不会大幅度下滑。但是另外两个方面,外需和投资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外需增幅减缓,我们的出口有可能掉5至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也可能要增幅减缓几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担心,2011年是把稳物价、控物价放在宏观调控的第一位,今年很可能主要任务是稳增长,或者是保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说。

  在这样的政策转向下,控物价将更多地采用供给管理而不是去年的需求管理。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应当是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同时又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实现抑制物价和稳定增长的双重目标。

  郑新立说,从经济学来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这两个参数总是互相矛盾的,高增长必然伴随高通胀。中国要在低通胀的条件下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就好像是一个人既要吃熊掌又要吃鱼。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要看宏观调控的水平。他认为,关键在于通过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把资金引导到转变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方向上来。要改变2011年前三季度单纯用收紧银根的办法来抑制通胀的调控措施,通过增加供给来抑制通胀,特别是实现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供需衔接。

  更多的经济学者则预测今年的货币政策将较2011年略有放松。

  呼声

  支持非对称加息

  一方面是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是物价涨势虽有回落但可能仍处高位,市场普遍预测今年上半年央行可能数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不会降息。而且随着负利率状态持续至今已经达到23个月之久,非对称加息的呼声也随之再起。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说,通胀压力持续减轻,同时很多中国企业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信贷紧张,因此我们认为从降低经济下行风险的角度考虑,央行将很有可能在春节前下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此外,我们也预测央行仍将在上半年再下调两次存款准备金率,可能的时点将分别是3月份和第二季度。

  “尽管数量型宽松可期,由于中国仍然面临着实际负利率的局面,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央行在2012年降息的可能性仍较小。”他说。

  自2010年2月起,我国存款负利率状态迄今已经持续23个月,为了改善这一状态,同时不给经济增长带来过大压力,市场上要求央行非对称加息的呼声再次出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利率市场化现在存在障碍,但是要看到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总体是不断升高的。尽管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不是完全成熟,但是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把银行的利差水平降低下来,比如说可以非对称加息,存款利率下降,贷款利率不要动。

  苏剑也支持进行非对称加息。他说,当前金融业利润较高,存款利率太低,这使得百姓将钱大量拿出来投资,由此造成房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提升了存款利率,则可以促使百姓将更多钱存入银行。

  当然也有不同观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认为,最好的加息时机已经过去。他对记者说,现在无论是对称加息还是不对称加息,时机都不合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还在持续,同时未来的物价涨势也不会超出控制。

  汇丰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孙君玮认为,2012年通胀压力并不构成主要的宏观风险,C PI的回落将为继续宽松稳增长进一步创造政策空间。预计央行还将在上半年调降存款准备金率150个基点从而保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来提振内需,而降息可能要等到CPI降至3%以下,约在二季度后期。

  记者 方烨 实习生 魏天瑶

【编辑:王晔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