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基金经理 时喜时忧感叹“很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双面”基金经理 时喜时忧感叹“很难”
2009年12月10日 08:5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又近年关,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都进入了“数钱”倒计时,基金经理们忙活了一年,是揣着厚厚的红包回家,还是提着行李箱去找下一份工作?一切都是净值说话。

  在香港某投资机构工作的基金经理老苏(化名)有点特别,他时喜时忧,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老苏管理着两只基金,一只投向港股,另一只作为QFII基金投向A股。有趣的是,他管理的两只基金今年业绩表现差别非常大。投港股的那只可说是光鲜靓丽,而QFII那只则灰头土脸。临近年末,一向标榜不注重短期业绩的顶头上司坐不住了,希望他给出一个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不是在A股上投入的精力不够?

  老苏很郁闷,他并不认为自己投入A股的精力不够。是对A股不了解吗?非也。在两年前赴港工作之前,他有五六年的A股投研经验,期间还管理过一只混合型A股基金,虽然时间不长,但换手率低,业绩也相当不错。思来想去,老苏认为原因在于港股投资和A股投资有游戏规则上的差异,他自己更喜欢也更适合做前一类的投资。

  两个市场规则的不同在哪里?老苏打了一个比方:开车变道。他说,在香港,很少看到有司机频繁变道,如果地上画了实线,更是无人敢越。在内地城市,像鱼一样游来游去的车子随处可见,跨越实线基本没有心理障碍。如果把香港的做法拿到内地,那就不仅是“有点傻”,而且还“特别亏”。别人20分钟能到达目的地,你可能40分钟还到不了。“内地司机把交通线当作一条线,香港司机当它是一堵墙。”

  放到投资上,有类似之处。两个市场参与的主体不同,风险收益偏好也有很大不同。

  老苏说,港股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各类机构风格差异很大,但都要遵守明确的规则,一旦越线,罚你没商量。表现在市场上,换手率低,成交量有限,有对冲工具。在这种环境下,机构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一旦决策失误,想回头往往很难。买了坏公司,想出手,没人接盘;等等吧,一不小心公司清盘了。

  “就在几天前,中冶集团被呈请清盘,在香港高等法院展聆讯。呈请央企清盘,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根据香港《公司法》,假如真的不还债,就要清盘。”

  “A股就不同了。”老苏说,A股市场上,高换手,巨量成交,跑进跑出很方便;没有做空机制,股票涨起来有恃无恐;坏公司三五年退不了市,中间能炒几个回合,最后还能翻身。“像苏三山、郑百文等历史上著名的垃圾股,经过重组、改名,目前仍然在生存。当你作‘思想者’状蹲守不动时,同行的净值早通过几进几出超越你一条街的距离了。”

  “再比如信息透明度。在A股市场,公司基本面有什么重要变化,公告前两周的市场表现已经说明了一切;看公司今年业绩好不好,不用等着出年报。而香港公司,报出业绩之后股价再动起来的现象还是挺普遍的。”

  老苏说,有些规矩,在香港市场已经成了“墙”;而在A股市场,它仍是一条“线”。老苏管着两只不同市场的基金,每天都要面对“墙文化”和“线文化”。小心谨慎、略带书生气的性格让他选择了“墙文化”下的标准动作。于是,在“线文化”领域,他的表现就不算好了。

  “做A股,有时候我觉得我已经相当激进了,可跟国内同行交流,大家觉得我太缩手缩脚。”老苏感叹道,虽然出身A股,两个市场的经验他都有,但人的性格总有偏向,要做“双面人”,还是很难。

  老苏说,本质上,应该人人都更希望呆在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里,因为没有人能永远强势。有规矩、守规矩、公平才能有持续收益的土壤。(孔维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