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唱多背后 机构:油价正受非基本面因素驱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高盛唱多背后 机构:油价正受非基本面因素驱动
2009年06月10日 11: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基本面依然疲软,全球原油价格上周仍进一步上涨。上周五基准WTI期价上周五盘中短暂突破70美元/桶关口,最终收报68.44美元/桶,而布伦特期价触及69.91美元/桶的7个半月高位。自今年初在31-33美元/桶水平触底以来,油价已上涨了大约一倍,但仍远低于去年7月达到的近15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

  市场对高盛上调预测作出反应

  除了美元疲软外,上周五油价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投资银行高盛将对年底的WTI价格预测从65美元/桶提高至85美元/桶。独立能源分析师吉姆·里特布斯克(Jim Ritterbusch)在一份报告中称:“石油作为理想资产类别的吸引力正日益增加,而高盛将对年底的原油价格预测提高至85美元/桶,似乎增强了这一吸引力。”更长期而言,高盛也曾经预测油价将在2010年进一步攀升至95美元/桶,其原因是欧佩克逐渐减少的剩余产能将不太可能满足不断增加的石油需求,导致能源短缺情况重现。

  高盛说称,市场尚未考虑经济复苏对油价的影响,但欧佩克当前的减产将在2009年余下时间令石油库存回落至10年平均水平,从而给市场带来进一步的支持。高盛称,由于信贷危机和较低油价对投资的打击影响到生产,预计2009年底和2010年初期间的非欧佩克产量下降可能“明显”“大幅”加速。高盛说:“由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非欧佩克产量继续减少,即使欧佩克剩余产能完全恢复也将不足以避免库存的大幅下降。”

  高盛说,预测2010年底油价达到95美元/桶的另一因素是,预计产能利用率将再次达到接近100%,这预期会导致基本面紧张的局势出现。高盛估计,至明年底全球石油产能将被削减逾100万桶/日,导致最早在2010年第三季度时的石油需求增长将会受到限制。该报告称:“至2010年底,市场将可能处于2008年年中完全一样的处境,当时的石油供应严重受限,石油需求被迫实行定量配给以保持石油市场的平衡。”

  油价正受到非基本面因素驱动

  从表面上判断,过去几个月来油价持续上涨并不合理。世界主要经济体继续收缩,而失业率持续上升。显然,推动油价上涨的并非直接的基本面因素。若干非基本面因素已变得引人注目,包括:股市和商品市场关系的扭转、市场焦点的转移、美元疲软以及非商品机构交易活动的重新抬头。

  商品市场和股市的关系在2008年以来发生了奇怪的转变。长期以来,商品价格和股价成反比关系:油价上升则股价下滑,原因是市场人士将股市视为对冲商品市场的一个手段。但自2008年以来,原油价格已开始紧跟股市走势,因很多投资者认为股市是总体经济健康状况的指标晴雨表。自今年2月以来,对美国经济状况的乐观看法提振了股价。

  很多市场人士的焦点已从主要经济指标的趋势转移到其变化速度上。例如,尽管美国失业率继续上升,并在上周达到9.4%的27年高位,但失业率上升的速度正开始减慢。对市场乐观派人士来说,这已是足够好的消息,他们认为这是经济将好转的预兆。

  美元一直徘徊在6个月低位上,令石油消费国的进口成本较低,从而为油价提供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在美国利率已接近零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即加印钞票)来缓解信贷危机,因而导致美元疲软。

  欧佩克称油价上涨过快

  欧佩克上周也表示,目前油价并没有反映真正的基本面,近期内可能再次下跌。在上周发表的报告中,欧佩克称其认为目前油价上涨更多是受到非基本面因素的推动,如市场中的投资基金活动;由于基本面保持疲软,市场仍受到3.3亿桶过剩供应的重压,近期内油价可能再次下滑。

  上周二在阿布扎比举行的全球国家石油公司大会上,欧佩克研究部主管卡巴扎德(Hasan Qabazard)表示:“按目前的基本面,我认为油价非常高,这是因为投资资金流入市场,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中的投资者预计油价上涨,其持有的多头头寸要多得多。” 当被问及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已做好准备接受油价将因为这一活动而下跌时,卡巴扎德说:“可能会。油市场价格上涨太快了。”他还说,投机者目前“推高油价的速度太快。”去年7月油价创纪录上涨至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欧佩克将部分原因归咎于投机者。

  卡巴扎德也表示,目前经合组织国家过剩供应达到2亿桶,浮仓中还存有另外1.3亿桶石油。他说,浮仓储存的主要是成品油,如中间馏分油,原因是需求下降。但他在会上表示,视乎需求情况,预计上述过剩供应将在今年底前“耗尽”。这些浮仓中的库存现正转移到陆上和进入炼厂。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