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供给紧张推动玉米走牛 后期有望保持强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阶段性供给紧张推动玉米走牛 后期有望保持强势
2010年05月19日 11:0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针对近期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5月18日表示,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供大于求,供求基本面不支持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家库存特别是中央储备玉米量很大,产区农民手中尚有不少余粮,关键是市场预期价格上涨。

  玉米涨价给下游深加工企业以及饲料养殖企业增加了成本,业内表示,国内玉米不存在供应缺口,但供应节奏导致市场阶段性供给紧张,预计在去年玉米减产、今年东北产区玉米播种推迟、农民惜售、市场流通粮源有限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下,后期国内玉米价格仍将保持强势运行。

  库存玉米充沛

  自去年11月份新玉米上市以来,国内玉米价格便一路走高。当前全国玉米收购均价达到1900元/吨左右,比上年同期上涨逾400元/吨,涨幅达到26%,环比上月每吨价格也上涨近百元。成都、广西等部分地区的玉米收购价已经突破2000元/吨。由于市场粮源紧俏,尽管价格上涨,但一些地区收购量仍然较小。

  玉米价格的上涨给下游饲料及养殖企业增加了成本,一些养殖户不堪成本压力,提前生猪等出栏时间。

  玉米深加工企业丰原生化(000930)相关负责人此前也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受到成本上升推动,公司一些副产品价格也出现上涨,但涨价只能部分抵消玉米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

  对于近期玉米价格上涨原因,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表示,去年东北玉米减产,虽然供大于求的形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对于减产幅度各方判断不一,一些机构和企业预计玉米减产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预期;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消退,经济回升向好,饲料养殖企业与深加工企业的消费需求恢复正常并有所增长;由于今年东北地区低温,玉米播种期推迟,后期市场普遍看涨,企业普遍增加库存,一些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处于较高水平,足以满足三个月的生产需要。

  曾丽瑛同时指出,受国家托市收购政策、农村金融服务改善和农户庭院存粮措施推广等影响,东北地区农民不再急于集中售粮,而转为根据市场行情择机售粮,从而改变了市场阶段性供求关系。

  据河北等7省粮食局调查,目前主产区农民还有1700多万吨商品玉米待售。

  此外,针对有预测认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即将售完,国家不会轻易拍卖储备玉米,市场调控力度可能会有所减弱”,曾丽瑛表示,目前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玉米量很大,国家将继续销售临时存储玉米,只要市场有需求,国家将在临时存储玉米销售完后,安排销售国家储备玉米。就目前的国家玉米库存来说,满足市场供应绰绰有余。

  后期有望保持强势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不存在供应缺口,但玉米的供应节奏会导致市场阶段性供给紧张。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1800-2000元/吨的高位震荡,而随着农民手中余粮及临储玉米的消耗,夏季之后玉米市场供给偏紧的状况或将更为明显,价格有可能再创新高。

  作为扩大市场流通量的重要措施,国家抛储政策对于玉米市场也将产生较大影响。

  东北地区临时存储玉米在上周暂停拍卖一周后于5月18日重新恢复销售交易,交易结果显示,本次计划销售临储玉米79.95万吨,实际成交99.66%,成交均价1751元/吨。

  实际上,自2010年4月起,临储玉米便维持极高的成交率,成交均价也震荡攀升。业内认为,拍卖火爆显示出产区玉米现货紧俏,此次拍卖恢复短期内对居高不下的玉米价格影响不会太大,恐怕难以改变玉米价格的高企状况。

  与此同时,本次临储玉米恢复交易后,对于交易规则也有所修改,参加竞价交易的买受人为自愿报名参加的内蒙古、东北三省的饲料加工及养殖企业。国家此举目的是遏制一些加工企业盲目囤粮,扩大市场流通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细节调整得到有效执行,一定程度上将能够缓和玉米供应的紧张局面,不过,从需求层面来看,东北深加工企业及南方用粮企业对玉米的需求量更大,但其被排除在竞买主体之外,将只能靠提高收购价来抢粮源,所以规则调整并不会改变市场阶段性供需偏紧的局面,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市场的担忧情绪。

  曾丽瑛表示,玉米价格小幅稳步上涨,是市场的总体趋势,有利于发展玉米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也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玉米价格大幅度快速暴涨则是不正常的,国家完全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并将根据市场形势和调控需要出台政策措施。(王锦)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