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抽血”2870亿元 银行再融资纠结股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国有银行“抽血”2870亿元 银行再融资纠结股民
2010年05月26日 07:5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国务院同意工、建、中、交四大银行总规模为287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用于补充资本金,以满足天量信贷投放以及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中行发行400亿元可转债获批,打开了大银行的融资窗口。5月28日,证监会还将审批交通银行的配股申请。

  上市银行补充资本金,本无可厚非,再融资补充资本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金率约束问题,有利于银行未来的业务扩张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奠定金融业繁荣的基础。但是中国大银行再融资所暴露出来的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和资本内生机制缺陷,让我们不得不谨慎看待。

  当前,银行再融资是出于信贷结构和资产结构严重失衡,并不是银行资金真正意义上的短缺。在对大项目,尤其像2009年国家主导投资的配套资金供给,由于更有安全保障,在目前银行还主要依靠存贷息差赚取利润的情况下,银行存在过度放贷的冲动。去年的天量信贷,绝大多数都给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大银行的风险收益归股东和高管层享有,损失则由公众来承担,这种收益-风险的不对称更加剧了大银行的信贷和资产结构失衡,陷入规模扩张→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资本充足率上升→规模再扩张的业务循环。政府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不断提高资本金率约束,于是银行不断有再融资的渴求,这种事后监督不断放大银行不计风险的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不仅背离了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理念,而且从根本上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全球性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要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十分重要。一边是天量放贷,大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不断地把民间资本转化为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资金,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传统大项目;一边是众多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通过这样的信贷结构,不仅积聚了银行的风险,也不利于发挥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转型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大银行在中国金融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们“大到不能倒”。国家的支持和历史形成的某些市场垄断并没有成就我国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各家银行业务模式趋同,目标客户普遍集中于大型国企、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仍处于低层次竞争。商业银行依赖净息差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改观,工、建、中、交四大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它们的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9.4%、79.3%、68.4%和82.3%。而美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平均占到营业收入的40%左右。

  如果由资本充足率压迫下的被动再融资演变为厉兵秣马备战转型的主动再融资,那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福音。(宣宇)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