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在知识产权败诉中见到反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期待在知识产权败诉中见到反思
2009年09月28日 09:0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次知识产权败诉,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国内图书、影音产业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美国图书、影音制品放行可能让国内相关产业经受严峻考验,须引起政府及业界的反思,如何在开放与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当然,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来,要求美国在出售图书、影音制品等知识产权时按成本定价,否则我们有理由不予保护 9月22日,中国就世贸组织专家组先前公布的对美中出版物市场准入争端案的裁决结果提出上诉,要求上诉机构重新对此案进行客观公正的审理。在中方提出上诉后,由7名成员组成的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将重新对此案进行审理,审理期限为两到三个月。上诉机构可以维持、修改或者推翻专家组的裁决结果。

  这是中国在知识产权败诉后首次上诉,据料这一诉讼过程将是漫长而复杂的。8月12日,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在外国出版物、电影和音像制品分销领域的限制措施,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及WTO相关规定。世贸争端解决机构正式向WTO成员散发超过400页的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专家组报告。

  世贸组织大体支持美方主张,认为中国在图书、影音制品进口以及外商分销等领域存在限制,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与WTO有关规则。其主要内容是,不得限制进口知识产权产品,不得规定进口知识产权产品只能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交易。但世贸组织支持中国政府对美国图书、影音制品有一定程度审查的权利。

  中国商务部对此表示,中方将认真评估专家组的裁决报告,不排除进行上诉的可能性。

  这就为事件的未来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其实,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其他世贸成员得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申诉。一旦申诉成功,中国会面临贸易制裁。这种贸易制裁是以世界贸易组织决定的形式作出,已经不是某个世贸成员的行为。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这种规则和程序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接受和承诺遵守的。这对于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对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外力作用。因为美国在请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的文件中,挑战的中国法律法规多达18部。尽管此次WTO专家小组未对美国的申诉给予全部支持,但是一旦专家报告成为终审,那么国内至少有10部相关法律需要进行修改。

  事实上,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10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美国正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全面执行和有效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做出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从2007年起,美国就开始进行这项申诉,并抱怨中国对进口图书、影音制品审查时间过长,并且认为中国对盗版打击还不够有力。

  通过数次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想在我国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图书、影音制品等市场,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向中方施加压力。因为包括图书、影音产品在内的文化产业是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也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行业人士分析,如果世贸组织裁决生效,以好莱坞电影为主体的美国影音制品,将拥有更多渠道,以更低成本进入中国市场。

  众所周知,美国的图书、影音制品近年来在全球泛滥,已引发多国文化危机感。为抵挡渗透,法国、日本、韩国曾采取过程度不同的措施来限制美国图书、影音制品的自由输入,并为本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当本国图书、影音产业尚处于幼弱时,为它打造一个“暖箱”,有助于其成长。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放开文化市场,好莱坞电影一度占据日本80%以上的票房。但90年代后,日本电影从好莱坞手中夺回了50%的票房份额,随后,日本电影也走向海外,在亚洲占据强势地位。当然,中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远非日本所能比,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文化与西方有着深刻的差异,这些都是中国图书、影音产业得以发展的独特优势。

  因此,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次知识产权败诉,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国内图书、影音产业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美国图书、影音制品放行可能让国内相关产业经受严峻考验,须引起政府及业界的反思,如何在开放与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当然,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来,要求美国在出售图书、影音制品等知识产权时按成本定价,否则我们有理由不予保护。 (邱林)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