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花钱的节能”更“叫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让“不花钱的节能”更“叫座”
2009年10月20日 14:21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由此带来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我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在今天开始举行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将审议市政府关于本市推进节能工作情况的报告——这一议题引人注目;而市人大开展的有关推进本市合同能源管理的调研,在此之前就已引起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们的关注。

  “合同能源管理”,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名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这已是一个迅速扩张、日趋热门的新型产业。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的全部成本。由于接受节能改造的单位无需投入任何费用,却能从中获益,且与实施节能改造的合同能源服务企业“双赢”,因此合同能源管理被称作“不花钱的节能”。

  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本市2002年率先在全国成立“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并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下不断推进,涌现出了高益、建科、西门子楼宇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合同能源服务企业。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8年,本市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600余个,节约标煤32万吨。如易初莲花连锁超市公司与建筑科学研究院结对,实施节能灯管改造工程,照明用电比改造前节省三分之一;吴泾化工与东智屏公司签约,完成了对8000吨/小时循环水系统的改造,每年可节约400多万度电。宝钢、申能、上海石化和华谊等公司也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本市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的现状与其拥有的潜力相比差距还很大,“不花钱的节能”常常面对“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将此事作为节能工作监督的切入点,通过大量调研发现,推进本市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着理念、体制、产业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障碍。

  ——当“不花钱”遭遇“不差钱”:不少企业单位的节能理念有所偏差,认为就省了那么一点水电费,而且省下的钱还要与合同能源服务企业三七分成,不值得做。有些大型能源类垄断企业,尽管节能潜力很大,但对能源费用多支出些“无所谓”。当“不花钱的节能”遭遇“不差钱的主”,就像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合同能源服务企业自然很难拓展市场。

  ——当“不花钱”遭遇“没实惠”:一些体制性问题让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进“举步维艰”。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由于节能改造初期投资大,成本回收所需时间较长,有些企业老总就不愿意在有限任期内搞节能。在居民小区里,有的物业主管认为,反正电费是住户承担的,改造了自己没什么实惠,不如维持现状。

  ——当“不花钱”遭遇“有麻烦”: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产业环境也不够理想。诚信保障不足、能耗标准不明、计量系统不齐,使处在发展中的合同能源服务企业和想搞节能改造的企业单位都存有担心、戒心和烦心。比如有些医院在节能改造时本打算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但面对大量涌来的广告和推销,医院方面对众多种类的节能技术的可靠度、适用性无从把握,索性“关门”。

  ——当“不花钱”遭遇“政策关”:要实施项目,合同能源管理供需双方都会在政策方面遇到障碍。一方面,80%的合同能源服务企业的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融资、担保难度大,特别是初创时期很难从资本市场筹得资金。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有专门险种帮助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化解风险,防止客户违约拖欠分成费,但本市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另一方面,接受节能改造的单位往往受困于财务、税务政策的制约,如目前节能改造的分成收入没有名目入账,审计就是道难过的关。

  多管齐下逐步破解难题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需要理念的转变、体制的改革、环境的完善、政策的支持,全市方方面面都正在想方设法,逐步破解难题。市人大常委会对此一直十分关注,今年新修订的《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首次将“本市鼓励节能服务机构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写入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本市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前期咨询、评估、检测费用给予专项补贴;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照节能量进行奖励,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法规出台,重在执行。常委会依法对本市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工作进行监督,着重查找、分析本市节能工作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督促政府部门解决。针对节能理念、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建议政府机构带头落实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仅节约能源和财政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更发挥示范效应和表率作用,有效促进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产业的形成。同时应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大力扶持合同能源服务企业发展、加强政策聚焦、抓紧重点项目推进,多管齐下,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真正落实法规对发展本市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规定。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俞国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