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农产品成为游资炒作突破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谨防农产品成为游资炒作突破口
2010年05月26日 14:1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继去年甲流时期大蒜价格被炒高之后,短短几个月,在山东大蒜主产地,零售蒜价又同比上涨40多倍,论捆卖的大蒜摇身一变又成了贵族菜,“疯狂的大蒜”继续上演。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这固然有市场因素存在,但是不乏有大量游资炒作,从中兴风作浪,成为大蒜价格突然离奇走高的幕后推手。事实上,不仅是大蒜,近期辣椒、绿豆甚至广东金银花、花茶价格的上涨都被质疑为游资炒作。以至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22日在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强调,要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坚决预防和制止游资投机炒作。

  由于楼市成交量下滑和股市下跌,许多社会游资撤出找寻新的投资场所的欲望强烈,这其中一部分进入了农产品领域。因为农产品和住房实际上是一个性质,都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炒作起来后不愁没有销路。

  而且,农产品似乎更具有炒作的空间,因为尽管我国某些农产品价格一直在上涨,但是总体而言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在生产端,农民种植养殖的“初级产品”价格更低。而且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某一时间段需求具有刚性,这对于市场触角敏锐、信息丰富的游资来讲操作性强,因此更容易受到“青睐”。例如之前大蒜、猪肉都有过暴涨的先例。

  显而易见,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在农产品产业链条中,只要游资在某个环节进行炒作,都会抬高最终端的消费价格,让消费者承受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农产品属于基础性商品,在CPI构成中占比很大,他们的价格上涨有很大的放大效应。

  与此同时,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很多利润被游资赚走,但是生产端的农民却不一定能受益,造成产业链条中生产和消费两头受损、中间获利的现象。因为,游资炒作的一贯做法是,深入全面掌握信息,进而制造“信息陷阱”,然后利用对某些环节的控制酝酿涨价潮赚一把就走,农产品价格暴涨之后就是暴跌。

  由于掌握信息和对市场的判断能力不足,农民在某种农产品市场高价时往往会跟风大量种植,因而这种暴涨暴跌对抗风险能力本来就弱的小农户危害很大。农民积极性受到打击后,在新的种植周期来临时就会无所适从,造成部分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大幅波动。

  随着我国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也给游资炒作者提供了操作空间。种植、运输、加工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往往是采取订单的形式进行交易,因此即使某个环节出现了价格高涨,后面仍有接盘者。

  由于各地气候和生产条件的差异性,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往往集中在一些地区,例如大蒜主要集中在山东,花卉主要集中在云南,同时这些产地也是批发交易集中的地方,容易被游资联手炒作,资金雄厚的游资完全有可能控制部分货源和供货信息,进而与下游经销商谈判。

  在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和价格发布制度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天气异常或者农产品产量出现变化,游资就容易夸大造势进行价格炒作。据报道,国际上的农产品“跨国大鳄”,尤其是在中国具有较深产业布局和销售网络的连锁巨头,能够通过对上游供货量的掌握,实现对我国农产品具体品种信息的掌握。此外,随着农产品电子交易工具的兴起(如大蒜电子远期交易),熟悉其操作规则的游资有了介入标准化的农产品交易的可乘之机。

  那么,怎样预防和制止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呢?一方面是完善和健全农产品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另一方面要给游资提供稳定的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的局面。有专家分析,游资一部分来自于海外,一部分来自于民间资金。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一带作为前沿阵地,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金,它们的资本增值欲望强烈,如果缺乏足够的投资渠道,就会像打游击一样四处寻求机会,有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国务院5月7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意见称,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

  专家分析,这些领域的放开有利于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真正让这些民间资金参与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来,在楼市投资空间缩小的趋势下,将从楼市和资本市场抽离的民间资金吸引到实体经济,使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实现投资增值。(记者李文龙)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