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6000年前神秘古城:形成了系统防御(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湖南6000年前神秘古城:形成了系统防御(图)(2)

2010年08月11日 14:35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出土的陶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91年10 月下旬,由于工作的原因,何介钧再次来到了城头山。曹传松借这个机会又提起了研究城头山的事,希望能对古城作一个小型调查挖掘,以便为今后的研究寻找一些线索。何介钧欣然同意。

  他们首先选点对古城的范围进行测量,结果却对城的年代产生了疑问。

  何介钧介绍说:这个城是圆形的,不大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很多战国城都是方形的,这个城很可能比战国早,当时想是否是商代的城。

  随后,曹传松与另外一位专家展开了试验性挖掘。 他们选择在城墙的西南转角处,顺着一条横跨城墙的小道规划了一条长19.5米、宽 1.5米的探沟,然后开始向下挖掘,这样就可能判断出筑城的年代和城墙建造的方法。

  他们很快发现了石家河文化的地层,古城的年代远远超越了过去的判断。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晚期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而得名,距今约3800年到4600年,虽然当时是原始社会,却进入了典型的酋邦社会,其时在中原地区则已掀开了夏代奴隶社会的历史。

  城头山发现大量的石家河文化的陶器显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谁都没有料到的。

  就在大家兴奋不已的时候,探沟底部又发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薄胎,以黑陶、灰陶为主,多为素面陶,器形包括高领罐、双腹豆等等,而这些特征和石家河文化的陶器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屈家岭文化中期的黑陶簋。

  屈家岭文化因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掘而得名,同样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晚期新石器文化代表,但它的年代却要早于石家河文化数百年,距今约4600多年至5300年,比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还要早200年以上。

  由于出土的陶器均为屈家岭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代表的年代为4800年以前,而它们所属的地层又直接叠压在城墙的内坡上面,说明古城建造的时间大致与此相近,城头山立刻成为当时国内已经发掘出来的最早的一座城址,一年后即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2年10月中旬,何介钧率领考古发掘队正式进驻城头山,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序幕拉开了 。

  为了继续揭示城头山筑城的真实情况,何介钧要求在继续清理西南探沟的同时,从古城的东、南两面由内到外又分别开挖了两条探沟,穿过城墙延伸到了护城河,因为他很清楚,光靠西南城墙一处是不能完整揭示整个筑城情况的。

  就在对城墙西南探沟进行清理的过程中,考古人员突然从墙基中段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文化层,从中出土的陶器则是另外一种屈家岭的典型黑陶,它代表的年代是距今 5200年到5300年,比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还早二三百年!

  1996年12 月,当西南城墙探沟剖面完全清理出来后,一个让人惊诧的画面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一道宽 8至10米、残高2米的墙体外坡竟然与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沟内坡连为一个整体,由于在大溪文化土层下是完全的原生土层,城头山的历史上限也最终定格在大溪时期。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较早代表,最早发现于四川巫山的大溪,距今有5300年至6500年的历史,当时的社会已经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

  随即,考古人员在大溪城墙里发现了一个过去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灰坑,里面出土了大溪文化的粗泥釜和红衣粗弦纹陶器,经碳14测定约有6000 年的历史,因其包裹在第一期城墙的土里,显然筑城的时间不会晚于这个时间,也就是说,城头山古城的历史起码达到了6000年!

  基于几处城墙剖面的整体分析,城头山筑城的历史暴露无遗:它的第一次筑城是在大溪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 年;第二次筑城是在大溪文化三、四期,距今约5500 年;第三次筑城则是在屈家岭文化早期,距今有 5300年;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筑城是屈家岭文化中期,距今 4800 年。由于城墙顶面只有石家河中期文化层,表明此时古城已逐渐废弃。

  专家们认为,最早筑城时并没有护城河,而是在城的四周挖了壕沟,挖出的土用来夯筑城墙。第一期的城墙大概只有1米多高,墙基宽 10米左右,但壕沟的深度有2 米多深,这样,城的防御高度就达到了4 米。第二次筑城,城的高度基本没有变化,城墙向外扩展。第三次筑城,顶面仍与以前在一条平行线上,但墙基大大地向内外两个方向加宽,同时在环壕中放满了水,形成了目前看到的护城河。而第四次筑城工程最为浩大,主要是向城内方向大大加宽,这时城墙的顶部已加宽至13米,城墙的底部也达到37米以上,再加上城外平均宽 35米的护城河,这样的防御在当时应该是极其坚固的了。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