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坯”选秀节目,透出草根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坯”选秀节目,透出草根味

2010年08月16日 10:2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达人秀”是选秀类节目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出现的一个大盘点。根本上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景观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想拿出来让人观看,被人消费。

  ●虽然内容为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呈现人类文明话语的技术手段一直在变。我们正处在知识转型的过程中。选秀之后下一个轰动的新模式是什么,现在很难说,但可以肯定,它一定会被大量聪明的人才创造出来。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罗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龚丹韵:东方卫视新近推出的平民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凭民间奇人的生动表现,赚足眼球和好评,在上海本地收视率排名第一,稳居全国26个城市收视排名第二位。有人说,近几年来走下坡路的选秀节目,似乎看到了新希望。您对此怎么看?

  罗岗:我觉得这是选秀类节目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出现的一个大盘点。不难发现, “达人秀”试图把历来各种选秀节目的特点一网打尽,既有才艺表演,也有创意看点,还有煽情故事,以及评委本身的卖点。基本上,能想到的几大特征,都包容进来了。

  现在的选秀节目越来越精致,如《非同凡响》、《星光大道》,唱歌之外包装得很夺目,表演性很强。而“达人秀”力图保证草根性,三位评委的风格也是如此,评委的点评不是强调说服力,而是更加娱乐化。 “达人秀”的主角既是众多参赛者,也是周立波、高晓松和伊能静三个评委。

  龚丹韵:您觉得“达人秀”和其他选秀节目相比,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罗岗:它走的是“毛坯”路线。表演水准大多比较一般,但是节目就是想反其道而行,策略是让各路人马上台,比如农民唱意大利歌剧、洗车工跳街舞,反差之下,故意把选秀的精致规则打破,给了很多幕后镜头,甚至刻意把破绽放出来。这种做法,有点像现在的“先锋派酒吧”,同样喜欢把装修的管道露出来,草根化、粗放型,都是刻意设计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加精心设计的结果。

  “毛坯先锋派”的好处是,观众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回到公园广场里,自娱自乐的市民在表演节目,或是演唱,或是书法,或是跳舞等,边上有人围观,透出民间草根的味道。

  龚丹韵: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都会不约而同选择选秀?过去的综艺节目已经过时了吗?

  罗岗:根本上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景观时代。景观时代,也就是作秀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想拿出来让人观看,被人消费。

  过去,综艺节目是对既有景观的一种概括,看多了以后,类似画面观众已经没有惊喜感了。于是超女脱颖而出,其原因在于草根性,强调音乐故事,看着平凡人怎么一步步走向辉煌,普通人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第一次在电视娱乐荧屏上得到表达,这对观众形成了一种新的刺激。但是当选秀节目多了以后,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选秀大军,各种各样的选秀刺激让很多人再度麻木,观众需要更刺激的东西了。这时候出现了刘谦的魔术,魔术表演和背后的揭秘形成互动,达到了新的眼球效应。

  从综艺到选秀,再到互动魔术,接下来娱乐节目还会有怎样的发明创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节目不会永远停留在选秀这一类型中。

  龚丹韵:电视节目本来走的就是通俗路线。在 “俗”的大前提下,您觉得究竟该以怎样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呢?

  罗岗:吸引观众眼球,一般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要新、奇、怪,比如 《阿凡达》的走红。另一个就是贴切,也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和情感,比如 《老娘舅》和一系列情感类节目的走红,都是力求与观众建立认同感。

  传统的文化产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目的是为了刺激我们的想象,追求超越性价值。美国电视剧走的是这种路线,大多数美剧都在想象的领域编故事,即使有几部表面看很生活化的美剧,人物的言行也不现实,很夸张。就连近期很红的《生活大爆炸》,看起来是大学生活题材,其实依然是想象派,而不是现实派。与此相反,中国的影视更喜欢走家长里短、生活伦理的写实风格,这是我们对文化作品经年累月形成的心理期待。

  龚丹韵:其实我们很多娱乐节目形式都是“舶来品”,国外的电视节目也很俚俗。

  罗岗:确实,英国的《老大哥》节目开始也不是选秀,而是让一群男男女女在大房子里,拍他们的日常生活,满足观众的窥私欲。这种节目的流行,可能与现代社会日益分层有关。随着专业分工的精细,现代人与人之间,可以过着截然不同的日子,由此引发了对别人日常生活的强烈猎奇心态。

  但不管怎样,俚俗的节目也有高下之分。俗得生动有趣,还是俗得令人反感,这之间的差别,观众可以鲜明感受得到。

  龚丹韵:信息时代,资讯如此丰富的情况下,想找到进一步刺激观众的节目形式,似乎越来越难了?

  罗岗:有人说这是一个文化产品各领风骚的年代,可能是因为人类的文化又到了新的转折点。印刷文化向影像文化过渡的临界点越来越近了。曾经,电影和电视的诞生,一直让人担忧影像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可事实上两者并行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直到今天,网络介入、电脑普及,无线城市应运而生,由此对生活方式、审美标准造成的改变越来越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手机、网络,选秀节目就只能成为一台普通的晚会。

  虽然内容为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呈现人类文明话语的技术手段一直在变。好比同样在表达爱情,古人诗情画意的书面表达,和现在手机短信的表达,韵味一定是不同的。文化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究竟会对未来造成什么影响,现在谁也不知道。 “80后”看手机小说,玩网络游戏,而再过几十年,当他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代的接收习惯和文化方式,会把这种深刻变化的结果展现出来。

  总而言之,我们正处在知识转型的过程中。选秀之后下一个轰动的新模式是什么,现在很难说,但可以肯定,它一定会被大量聪明的人才创造出来。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