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周立波代表对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回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安忆:周立波代表对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回忆

2010年08月30日 11:3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安忆被称为继张爱玲之后的海派文学传人。她也是知名作家茹志鹃的女儿。上世纪80年代,她的中篇小说“三恋”引起轰动。今天她如何评价自己所处的时代?日前,王安忆做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名人坊》节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触摸她在繁华都市背后的女性情怀。

  “我从来没有目标要成为作家,我只是一个运气特别好的人,写第一篇就被录用了。”王安忆说,“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变成铅字,说明你的努力一直在被肯定,然后就会有勇气。所以有的时候你的那种乐趣、热情还是需要一些社会的肯定,要有一点价值感。”

  母亲茹志鹃也是著名女作家,王安忆说,作为茹志鹃的女儿,有时候很有压力。“开始她并不觉得我写得非常好,因为母亲是一个写作很严格的人,结构非常精致,语言特别好,一开始我是粗放型写作,好像有无限的话要说,无限情感要宣泄,在母亲看起来肯定是很粗糙。”王安忆回忆说,当时自己年轻气盛,就想一定要超过妈妈,后来长大了,成熟了,“没有人会说王安忆,你再改一遍,不会有人这么说的。只能自己来读,自己来改。我觉得谁对我的小说批评,都不如我自己批评得更严格。”

  王安忆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小说《长恨歌》曾获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等各种荣誉,还曾经被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搬上过银幕。

  这部作品是关于上海女人王琦瑶的咏叹。“我在想,这些女孩其实都是有一种欲望,她的欲望往往会超出她的局限,所以她们会挣扎,她们很苦恼。”在小说的最后,直到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又与女儿的男同学产生恋情,最终却被那个男孩因为金钱原因失手杀死。对于这样一个结局,王安忆说:“我是一个软弱的人,作家都是软弱的人,我们的生活里不能实现自己的想象,只能在虚构里面实现。我肯定做不到这样勇敢地去生活,否则我就不会选择做作家。”

  王安忆在《长恨歌》当中再现了上海的昨天,而今天的上海,明天的上海,依然和她连在一起。今天的上海,出现了一个说“清口”的周立波。说起她,王安忆说:“周立波的表演看过两场,我觉得他合乎了人们的一种需要。就是对60年代、70年代,甚至于80年代上海的一种回忆。”陆飞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