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岭南画派失落的“族谱” 发源地缺少灵魂?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岭南画派失落的“族谱” 发源地缺少灵魂?

2010年09月26日 10:1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首届岭南书画艺术节活动现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今年8月,在一项数百万人参与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评选中,岭南画派最终当选。一度被视作岭南文化标杆性代表的岭南画派,在沉寂多年后,出现了新的发展苗头:9月19日,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纪念馆在荔湾区建成并对外开放。今天(9月26日),位于海珠区的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故居———十香园二期也建成,并对外开放,对外宣称要打造岭南画派的“祠堂”。

  “岭南画派”只是一个历史概念?今天重新开放的十香园,将对外展示一份由70幅珍贵历史画作组成的展览“诗情画意溯流源———居派传人及岭南画派大师展”,通过“一人一史一画”的形式展示居巢,居廉及其弟子和传人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事迹,从而系统地梳理隔山画派及岭南画派的艺术传承脉络,堪称首个岭南画派的“族谱”。十香园也将被打造成为岭南画派的祠堂,今天,不少岭南画派海外传人都将回来“认祖归宗”,包括了台湾岭南画派传人欧豪年,高剑父之子、香港著名画家高励节等人。

  对比法国巴比松画派发源地的成功经验,岭南画派需要一个怎样的发源地?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考古队进驻搜寻画派源头

  广州海珠区江南大道中一条逼仄的小巷,一道木门后掩映着一个古色古香的岭南庭院。一百多年前,两位仙风道骨般的画家———居廉、居巢在这里习画悟道。其中一位居廉,在十香园设馆授徒,共有入室弟子五六十人之多,曾到此游学者近百人。据史料载,学生最多时一天竟达数十人,冠绝岭南。

  熟悉广州旧城历史的专家告诉记者,当年的这座十香园堪称广州文化的“聚宝盆”,这个坐落在南华西一带的岭南庭院,门口就是码头,“二居”的朋友经常渡船而至,这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座上宾不乏一些名流,如晚清望族伍德彝既是富豪,也是有名的画家,经常前来与“二居”雅聚。而当年赫赫有名的广彩大师们也经常带着他们即将远销海外的广彩瓷过来取经,切磋画艺。

  就是在这群学生中,有两位名叫高剑父、陈树人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后来,他们二人提出“折衷中西”,大胆革新中国画,与高奇峰创立了岭南画派,影响中国画坛百年之久。

  2007年,这座原本已经荒芜数十年的小院突然热闹起来。最先进驻的是一批考古队员、勘察人员,他们在这个院子勘察,寻找当年十香园的地基,收获了一张居氏后人捐赠的手绘《十香园原貌图》,从此就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复原工作,不仅按原样复建了十香园,还揭开了一段与岭南画派发端有关的历史。

  晚清时,中国画的技法和思想都逐渐僵化。但在“洋川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的广州,各种文化在此碰撞,在海珠区的河南,十三行众多的商贾在此建祠开基,其后代继续营建豪宅雅筑及花园。在晚清时期,河南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一片具有融合岭南建筑风格和西洋建筑风格的庭院群体,同时也吸引大批文人雅士聚居。19世纪末,隔山村出现了两位承前启后的画家———居巢、居廉,俗称“二居”。

  清末同治年间,“二居”从东莞可园返回故里———隔山村,修整十香园,将之改建成为供写画与授徒的庭院,又名隔山草堂。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园内虽然没有亭台水榭,但环境优雅,考古专家考察出其中包含了三座主体建筑的遗迹:今夕庵、啸月琴馆、紫梨花馆。按照百年前的地基遗址,进行了艰难复原。

  如今,投资5000多万元的十香园二期修缮工程完毕,满洲窗、古瓷片装点之下的十香园,一派悠然古韵。信步走入紫梨花馆,晚清书法家居秋海所题“紫梨花馆”木匾之下,就是当年居廉授徒作画的地方,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当年曾前来这里拜师学画。

  岭南画派“春睡三老”之一司徒奇的儿子司徒乃钟,特地在十香园重新开放之际赶来祭拜。司徒乃钟说,在众多岭南画派的纪念馆中,十香园一直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岭南画派发祥地,是岭南画派倡导“融汇古今、折衷中西”精神和技法的起源。“二居”当年在国画逐渐走入文人画死胡同的情形下,提倡和重视对实物的写生和观察,创造性地运用“撞粉”、“撞水”等没骨画法。

  犹如一股新风,“隔山画派”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兼有社会民生,构图造型巧出新意。有一个典故是,“二居”在十香园院落里种上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十种花木,一方面使得庭院常年香气四溢,另一方面也方便写生,这直接深刻影响了当时还只是学生的高剑父、陈树人等人,从十香园走出后,他们与高奇峰一起创立了岭南画派,最为人称道的理论主张就是:作画要贴近生活、没有写生就没有创作。

  一份失落的岭南画派“族谱”

  2010年8月,“岭南画派”虽然当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但由于得票数奇低,仅相当于“端砚”的一个零头,引发了社会大众诸多讨论。“岭南画派”缘何被大众淡忘?其实早在2004年,岭南画派第二代大师杨善深去世后,一场关于“岭南画派已经终结”的争论就随之展开。

  不少美术理论家都认为,“岭南画派”只是一个历史概念,今天已不复存在。“岭南画派作为一个运动的形态,主要存在于其开创人高剑父所生活的民国年间,随着最主要代表人高剑父的去世,这一画派的运动形态已经终结。”美术史论家李伟铭说。而美术评论家李公明也认为,岭南画派应该是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历史地点下产生的一个艺术流派,后人对于岭南画派的再学习和延续,与岭南画派本身已经没有关联了。

  尽管如此,多年来活跃于广东画坛的名家们,大多都被媒体、画廊、拍卖行等冠以岭南画派传人的头衔。时下的广东画坛还有一种“三代传人”的说法:岭南画派第一代“二高一陈”;第二代传人,关山月、杨善深、赵少昂、黎雄才等;第三代传人,陈金章、王玉珏等。除了明显的师承关系,他们大多成长、成名于广东这片土地,蜚声全国,大多被习惯性称为岭南画派传人,但这种分法,并未被美术理论史研究者认可。

  对于岭南画派传人、代际的诸多说法,一个精心策划多时的岭南画派“族谱展”将在十香园内揭幕。这个展览以“一人一史一画”的形式,首次系统梳理了岭南画派百年来有影响力的几代画家。主办方从海内外征集到70余幅珍贵画作,配上这些画家的生平史迹,对居巢、居廉及其弟子传人进行了全方位勾勒。

  “这种以类似编族谱的形式,将一个画派所有的代表性画家画作和生平介绍共同展出的模式,在国内还是头一次。”十香园纪念馆馆长张晓东说。

  在这个岭南画派的“族谱”展中,记者发现,不仅有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的真迹和生平介绍,还有他们的老师居廉、居巢的经典代表作,更让人惊讶的是,展览追根溯源,将岭南画派的源流追溯到居廉、居巢的老师———宋光宝、孟丽堂那里,揭开了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岭南画派与常州画派有前世之缘,宋光宝、孟丽堂是常州画派的继承者,岭南画风传承了他们清新、明丽的美学特色。

  在梳理岭南画派的传承线索时,“族谱展”还找到另一条隐形线索,当年“二高一陈”的不少学生早年就移居海外,因此在国内美术史并不被关注,甚至已经被遗忘。60多年前,澳门的竺摩法师与高剑父互为师友,一边传法,一边沿传岭南画派,由于生前多在海外,已几乎被国内美术史遗忘。他的侄子得知这次展览,特地在香港向主办方借出一幅竺摩当年所画的《达摩图》。

  展览中还有不少不为人知的名字,比如高剑僧、李抚虹、关万里等人。高剑僧是高剑父的弟弟,由于高剑僧20多岁就去世了,此次展览能借展到他的作品实属不易。李抚虹当年曾在春睡画院与高剑父共事,早年辗转香港,曾任香港书画学会会长,但国内却罕见他的作品。而关万里是高剑父的学生,抗战时期他迁居澳门,并创办天龙美术馆,曾任澳门美术研究会副主席,由于多年没回大陆办过展览,被大陆美术界淡忘。

  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研究员朱万章认为,人们对岭南画派的了解仅限于“二高一陈”和“关、黎”,但当年有许多名噪一时的画家如容漱石、李抚虹等,画作在港澳很受欢迎,如今却不被人熟知,这个“族谱”展首次把这些“淹没”于历史烟尘中的岭南画派传人重新被发掘出来。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