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电视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公器

2010年11月08日 16:47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无论是对于春晚、“百家讲坛”和新“红楼”剧集的争议,还是对形形色色收视调查、选秀以及明星代言广告的质疑,媒体每天为我们层出不穷地贡献着的“热闹话题”分明都指向一个圆点:随着视觉产品在人类文化生活比重中的加大,电视正越来越成为大家的一块“心病”。某新闻播音员得了癌症,这与我们有关吗?某记者因为一句出错的提问,被他采访的名人骂了个狗血喷头……这类事在更久远的广播和报纸、杂志年代,充其量不过是饭后一条偶然的谈资。在今天,它们的重要性却开始和大家每天的衣食住行并驾齐驱,且不说还有声势同样浩大的互联网在后面推波助澜。

  电视在拥有如此巨大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力的同时,荧屏上的内容却越来越浅薄、单调和类型化。忘了是在过去的1991还是1992年,总之是在1990年代,我从一份什么报刊上看到介绍国外流行文化的文章,读到类似“电视剧的主要观众是老人和家庭主妇”的描述,当时有些不解:难道像本人这样,参加工作还没几年的“社会新人”,也属于“家庭主妇趣味”?那还是一个没有卡拉OK和影碟机的年代,无论是娱乐的趣味还是方式,大家都没有一个起码的厘清。而这短短的十几年,国人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与分流,已在对丰富性的盼望层面迅速赶上了国外。可那些电视台和节目制作人,他们对荧屏的审美与分配,又是怎么“定位”的?17:00—18:30档是留给儿童的;18:30—19:30档是留给上班族的;19:30—22:30档留给所有拥有家庭的人士;白天和夜间档,大多留给重播,还有无休无止的电视购物。而笼罩在这貌似“规律”的安排后面,还有另一个类似体贴的声音——“不要忽视广大的农村观众”。

  这样,矛盾和混乱开始产生了:当妖艳的女特务或第三者在电视屏幕上横陈玉体,频频发出成年人在内地电影银幕上都难得听到的呻吟时,一个刚刚做完作业、还没有入睡的小学生,凑巧在穿过客厅走向卧房的那刻看到了它;当某一届春晚导演对着记者辩解说,晚会的审美更多地照顾到了十来亿农村观众时,他忘了他那些随节目疯狂贴送的广告,有一多半都是卖给城市居民的,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因为在城市的风行而引发农村消费者的仿效;而当几个穿着老式服装的年轻主持人,面露得色且振振有辞地跟嘉宾谈论国学和传统时,屏幕下方同时出现的字幕,却有可能因一个简单的词没经过严格校对,正遭到观众的嘲笑。

  电视精英的人文空缺

  我们看到的节目,到底是面向哪些不同的人群制作的?这一点,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播放档期的安排上,很少会有制、播方,能拿出一个让观众真正信服的解释。甚至连针对电视节目所做的那些“专业”性评奖,也不能给人以合情合理的解释。就以最近的某电视节举例,最佳剧集和最佳剧集导演奖分别花落两部央视的播出剧集,而没有颁给轰动全国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和《潜伏》!如果不把这种结果读解为:组委会以旌表国家电视台播出的剧集来标示和睦,并以此彰显自己的“视野宽广”,就只能说评奖者根本不懂电视剧,或是——人家索性就没看入围剧目。

  对节目内容、收视群体和播出效应缺乏理性的研究与安排,颁奖又掺杂进太多作品以外的考量。自负与无序夹杂到一起,自然便催生出对想象力与创造的麻木。我们现在每周所看到的那些有关动物的纪录片,基本已都是discover风格系列了,再也回不到二十多年前那种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多国视角与叙事风格并存的时代了。这或许才是《迁徙的鸟》在碟市和影院受到人们如此喜爱的原因。视觉的技术在大踏步前进,世界也依旧丰富多彩,只是代替我们去筛选的那支商业之手、垄断之手,却越发变得苍白与狭隘了。我不认为这只是收看口味的问题,它更多地倒反映出电视业精英们大脑深处人文质素的空缺。

  电视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公器

  从业者的人文质素不够,对行业(尤其是涉及人类精神的行业)的总体平衡把握便会出现欠缺。一旦面临趋利的诱惑,就会自动投入到强迫性复制生产和减法式思维的怀抱。表现在电视屏幕上,那就是对广告和收视率无餍足的追求,对成功模式的掠夺式克隆。此起彼落的选秀也好,某个剧集热播后对该类型投资的一窝蜂也好,都是这一现象下的具体表演。当“娱乐化”被一些人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电视人恐怕忘了,中国的各级电视台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私营商业电视台,它们还担负了这一公器所必须承担的“提高全民素质”的责任。全世界的电视台都会有普及性的人文节目,但我们除了一个“百家讲坛模式”,又贡献出了什么?

  在许多国家,真正富于创见的一流思想家、文学家、经济学家,是有资格登上电视,对大众阐发自己的见解的。“电视嘉宾”的话语权不仅仅只属于资本和艺人。我们这里呢,类似《艺术人生》这样的栏目,恐怕连影视编剧都很少能出镜,更不要提那些正在活跃的诗人、作家、文艺批评家和其它艺术门类的从业者。当把对“艺术人”的理解矮化为“娱乐人(而且往往还是过气的娱乐人)”,把对“社科启蒙”的理解矮化为“中小学教师式的讲台宣讲”,这反映的恐怕就不是一两个频道、投资方与制作人的人文质素空缺了,它映衬出的是整个行业在精神层面的简陋与懒惰。在这种背景下,一再上演“媒体名人”扮演“专家”、“电视帮闲”冒充“公共知识分子”这类“李代桃僵”的把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按行规操作,迟早是要遭报应的。这报应未必就会由某些电视人中的特殊利益群体来买单。真正付出代价的,是一个越来越轻信和倚赖于媒体鸦片的民族——她,跟她的智力!

  徐江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