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已具世界先进水平

2010年11月25日 14: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曾经无比辉煌的航海史……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据船舶界人士估计,在全球海底散落着300万艘以上未被发现的沉船,仅在我国沿海海岸一带,就有超过2000艘沉船。而当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满足人类对前世文明探索的事情就会应运而生。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已经抓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决通过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提到议事日程。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和力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安全。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已具世界先进水平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水环境保存整条沉船的方法,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华光礁I号”古船考古发掘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对船体的整体发掘、提取和保护在国内是首次尝试……

  “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演变为开放的复杂系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科学技术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必须依靠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的通力合作。”单霁翔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初具规模,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近海海域扩展到远海海域,从单一部门主导发展为多部门积极参与协作。

  据了解,我国至今已完成5期共80人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并在广东阳江建成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2009年9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进一步整合现有水下考古和文物保护力量,统筹协调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目前,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在人员素质、设备力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有一定规模,水下考古工作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单霁翔以白鹤梁题刻原址保护工程为例,向记者展示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水平。在重庆的涪陵段有一条石梁在长江水下,枯水季节石梁露出水面,文人墨客便在上面做些水文地质标志,近千年下来,一共在这条石梁上刻了3万多字和70多条水文标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三峡水库的建设,白鹤梁的地点将长久地沉入水下42米,如何保护、观赏、监测白鹤梁成为难题。如果简单地把上面的题刻一段一段取下来比较简单,但是水文地质价值将大大衰减。为了在原址保护白鹤梁,包括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很多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研究,最后,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院士提供了水下无压容器的方案。40米深的水下将有巨大的浮力和周围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建博物馆,人们在里面活动如果出意外,将是灭顶之灾,这也是世界上没有深水博物馆的原因。无压容器理论就是把白鹤梁仍然在水环境中进行保存,在博物馆的中心部位大面积地把长江水注入,进行过滤的长江水定期进行更换,使博物馆内和博物馆外保持一个平衡的水压力,人们可以通过钢质观察廊道的观察窗,近距离欣赏、观察上面的题刻。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深水遗址博物馆在中国诞生了。

  “这不仅显示了我们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实力,更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单霁翔说,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衡量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标尺,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今后一切适用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将被考虑和尝试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水下文化遗产

  安全形势严峻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新兴的课题。在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海洋局联手“护航”的背后,是目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水下文化遗产被破坏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比如:风浪、洋流、泥沙运动都会对水下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与自然因素相比,非法盗捞对水下文化遗产的破坏更大。

  1984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的海底盗宝与拍卖事件,震惊了整个中国考古界。当时这一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于是,我国开始着手对水下遗产保护做一个统筹的规划,有关部门制定了保护水下文物的法规,开始筹建水下考古机构。然而,受经济利益驱使,不法分子盗捞水下文物的事件屡禁不止,情况最严重的地区是广东、福建等地。福建省边防总队仅在2006年10月开展的打击非法打捞、倒卖水下文物行动中,就破获盗捞水下文物案件45起,缴获文物7144件。

  “水下文化遗产的安全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负责“南海I号”和“南澳I号”沉船考古工作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就曾告诉记者,目前掌握的确切沉船位置的线索,几乎全部来自于盗捞者。已经成功整体打捞出水的“南海I号”和正在进行中的“南澳I号”发掘,都是由于不法分子的疯狂盗捞,文物部门才不得不采取抢救性的发掘措施。

  单霁翔直言,尽管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于数不胜数的水下文物来说,保护工作可谓任重道远。此次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正是为了加强沟通协作,在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水下文化遗产日常巡航和监测监控工作,防范各类海洋开发活动对水下文化遗产造成破坏,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研究和弘扬中国海洋文化。

  此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做好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摸清家底的同时,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积极开展“南澳I号”等重要古船的水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研究、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项目。通过各方努力,我国也将尽快建立起国家主导、地方支持、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

  “十二五”将统筹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我国1987年成立了专业水下考古研究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水下考古在人员素质、设备力量、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发展到一定阶段。但由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外交、科技、交通、海洋、石油勘探等多个部门,必须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方能保证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大量的水下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之前,正是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水下考古人员搭乘中国海监船赴南沙群岛进行考察,掌握了南沙海域水文、气候、岛礁分布等大量资料和信息,从而保证了‘南海I号’、‘华光礁I号’、‘南澳I号’等古船抢救性发掘工作的顺利实施。”单霁翔表示,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时,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海洋局再次携手,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海洋部门在人员、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文物部门在水下考古、保护和研究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整合双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水下文化遗产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单霁翔说,“十二五”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明确今后五年内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可以带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保护项目和前瞻性科研课题,统筹考虑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同时,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海洋局将结合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我国沿海海域和南海积极选择具有示范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试点项目,并逐步探索建立长期、高效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推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现工作模式、工作重心、工作思路的转变,丰富我国海洋文化内涵,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王慧峰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