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古戏台研究的新突破

2010年12月02日 16: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存的大量清代以前修建的古戏台,是见证我国戏曲产生、见证并促进戏曲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宝贵实物。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完整地保存有1万余座百年以上的古戏台,其分布之广、受众之多、建筑之美、影响之巨在世界戏剧艺术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堪称奇迹。为了更充分发掘、利用、宣传和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5年9月批准立项并在全国范围遴选文物、戏曲、建筑等学科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课题组,对我国古戏台开展综合研究。该课题组组长由梅兰芳纪念馆原副馆长吴开英担任,成员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柴泽俊、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车文明等,同时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古建筑专家傅熹年,著名戏剧家、书法家欧阳中石等担任学术指导。该课题组借鉴本领域以往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历经3年多攻关完成并于最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共60万字,分上下两卷,由古戏台的历史演变、古戏台建筑形制及类型、古戏台匾联艺术、古戏台保护与维修、古戏台遗存状况及保护对策、70座古戏台测绘图六部分组成,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一、以戏曲发展史为主线,以古戏台建筑艺术和古戏台保护、维修为重点,第一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我国古戏台进行综合研究,从古代演剧史、古戏台演变、古戏台建筑形制和建筑装饰、古戏台匾联艺术等方面来研究、发掘我国古戏台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古戏台被列入高校人文学科研究对象和成批地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吸收“世界戏剧史”领域认同的新的学术观念,将中国演剧场所的历史性研究与国际性剧场研究接轨。运用当代新的学术思想如拟兽戏剧、祭祀戏剧、傩戏等和戏剧界、文物考古界的田野调查成果,深入考察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发生,其中对“原始戏剧与山野场”的历史研究,涉及原始岩画中所呈现的原始戏剧及当代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存留的山野场、祭场形态,前人未曾论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同时另辟蹊径,从古文字(甲骨文、钟鼎文)的“戏”字和原始图腾装扮入手,借助文物和考古成果以及在日本收集的古代戏剧、戏台资料,对我国戏曲的形成和与戏台产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古代祭坛(台)作了全新的诠释,并首次将散布于我国各地的戏台建筑,概括为广场型(露台、庙台)、厅堂型(堂会、宴戏)和剧场型(勾栏、乐棚、祠堂、会馆、戏园)3种类型。这样归类符合我国古戏台历史演变的实际情况。

  三、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古代戏台建筑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对戏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戏台建筑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比较,发现并归纳出我国古代戏台建筑具有形象华丽和依附性强两个基本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两个特征的因素,即戏曲表演、观众规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戏台所处的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在举例时又特意将我国台湾地区古戏台纳入研究范畴。此外还采用“分解式”的分析方法,以现存建筑为依据,对金元时期舞亭类建筑详加探究,归纳出仿四椽栿式、底层井口枋延长式、角梁式、角杠杆法4种梁架构造方式,还总结出明清时期戏台建筑的4种发展趋向,即亭式、集中式、分离式和依附式,阐述了它们与戏曲演出以及建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古戏台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共绘制了200幅建筑测绘图,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10天前现地所测绘的都江堰二王庙古戏台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已成为恢复重建二王庙古戏台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从文献中整理出古戏台测绘图300幅,这些图纸是非常珍贵的研究成果,也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古戏台研究和国家实施保护工作的基础资料。

  五、采用科技手段,对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和湖广会馆两个古代剧场进行声学测试,并运用测试获得的科学数据分析其声学特性,首次发现3个显著特点:一是各频段的混响时间均集中在1秒左右,声学特性与完全露天开敞的演出空间存在差异。二是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的回廊对声音有明显的侧向近次反射作用(这是声学上的一个优越之处,因为人耳对声源方位的辨别在水平方向上比竖直方向要好)。三是湖广会馆未采用现代剧场或录音室中常用的吸声材料,却使得混响时间只有1秒左右,用伊林公式进行估算,如果容积为3000至4000立方米,其平均吸声系数达到0.35至0.40,这一系数即使放到采用较多吸声材料的现代剧场之中,也属很高水平。这也是一项具有较高探索价值的工作。

  六、第一次将戏台匾联艺术纳入戏曲和戏台文化研究范畴,从戏台匾联内容、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揭示了戏台匾联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并纠正了清代戏剧家李渔关于匾额成因的论断,厘清了我国匾额最早形成的年代、成因、功用、形制等问题。这些学术创新为古戏台研究增加了新的亮点和新的视角。

  七、以我国古建筑保护、维修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指导,第一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戏台保护工作和科学修缮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古戏台修缮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工程程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八、结合查证文献资料,对山西等重点地区进行拉网式调查,第一次比较全面、准确地查清了我国现存古戏台的数量,并对各地保护古戏台好的做法以及现存古戏台的状况进行分析、描述,同时绘制、整理了70座不同年代、不同类型古戏台的400多幅实测图,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该书首次集中公布的一批罕见的宋元戏台及其演戏图像、清代戏台及其演戏的照片、外国画家200多年前绘制的戏台及其演戏的图画、我国最早研究古戏台的文章手迹和80年前绘制的历代戏台图谱极为珍贵。书中征引大量文献资料,收入民国以前图片60余幅,新拍照片及古戏台测绘图1100多幅,记录有自宋(金)元至清代700多座古戏台历史沿革与现状的相关信息,资料翔实,内容十分丰富。该项目鉴定评审组组长王安奎评价:“这一课题具有内容充实、体系完备、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认为:“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出,定能增进人们对我国古戏台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并能推进我国这一领域学术研究工作的进展。”  王兰芬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