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梅琳:我的中国》:从杜甫到功夫熊猫

2010年12月07日 11:38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夫妇以《大趋势》一书享誉世界,该书在全球销量达1400万册以上。近年,奈斯比特夫妇来往于奥地利维也纳和中国的天津之间,潜心于中美两国的对比,《梅琳:我的中国》可以看作夫妇二人的最新成果。

  《梅琳:我的中国》是一本小说。主人公梅琳是一位15岁的天津姑娘,寒假到成都的爷爷奶奶家,遇到了大她两岁的美国女孩温迪。温迪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但这是17岁的温迪第一次到中国。两个女孩的相遇,具有某种隐喻意义:中国和美国到底哪个更好?有何根本性的不同?

  多丽丝·奈斯比特为故事精心选择了成都这样一个有象征着传统的杜甫草堂,也有国宝大熊猫的发生地。美国女孩温迪为杜甫草堂着迷,而中国女孩梅琳则喜欢看刚刚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功夫熊猫》表现的是十足的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把功夫与熊猫联系起来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在多丽丝·奈斯比特看来,这正是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所在,美国源源不断地提供种种创新,比如苹果公司,而中国则辛苦地为全球生产各种产品,包括iPhone等产品。中国的未来在梅琳这一代孩子身上,但是梅琳却正在为学校教历史的齐老师的死板、严厉而苦恼不已。她成绩优秀,但是对教科书之外的中国历史所知甚少,更不要说美国历史了。小说的主题部分,是梅琳与父亲的对话,在对话中,梅琳逐渐学会以一种崭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和自己。在这一点上,该书和上世纪90年代风行中国的《苏菲的世界》有类似之处。《苏菲的世界》为中国青少年读者普及了从苏格拉底到卡尔·马克思的西方哲学,对读者来讲,是一种新鲜的阅读经验。相信读过《梅琳:我的中国》的青少年会有同样的感受:这给了他们一种新的视角,摆脱教科书的桎梏,从而获得一种内心的独立与成长。

  美国女孩温迪是小说的第二条主线。来华之前,她对中国的印象是负面的、落后的,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印象上。她带着某种发达国家少女的骄横来到成都,但是在草堂,在成都的茶馆,在宽窄巷子的清朝石板路上,她这种“骄横”慢慢消失了。1500年,中国人重新修建杜甫草堂时,哥伦布才刚刚抵达美洲大陆呢,成都的石室中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梅琳向往温迪自豪的哈佛大学,才不过存在300多年。这种深入骨髓的感受,让温迪吃惊不已。也许这就是艾略特说的传统的力量,或者荣格所讲的集体无意识的复活——温迪,流淌的还是中国人的血液,所以她说:“我想下次能去参观都江堰,我真想让大家看看我们中国人两千年前建设的工程的照片。”她这句话惊呆了梅琳,要知道,此前温迪的口头禅一直是“我们美国如何如何”。成都之行,最后成为温迪的寻根之旅,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也可以改为《温迪:我的中国》。

  在温迪的告别晚宴上,梅琳特意穿了温迪送给她的美式短裙,但是当她到现场时,惊讶地发现温迪穿了一件中式裙子。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这件中式裙子,却有着美式服装的大露背。这件露背的中式裙子,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创新。

  多丽丝·奈斯比特毕竟是一位未来学家,我们应该以一种未来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故事。中国的未来,就在梅琳这一代人身上,当然,必须是可以创新的梅琳,能承担责任的梅琳,觉醒的梅琳——这种觉醒,是一个不断完成的过程。解决中国所遭遇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创新的力量,也需要从中国所自有的传统中寻找灵感。中国的“90后”正在以一种新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能自然地领悟功夫熊猫所传递的“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创新精神,但是也应该能理解杜甫当初所遭遇的苦痛——这才是中国的未来。田间 张晓华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