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海鸰满意目前生活状态 表示婚姻不是必需的

2010年12月10日 15:11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牵手》、《中国式离婚》到《新结婚时代》,再到《成长》,王海鸰 小说或者改编成的电视剧都引起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甚至引发人们对婚姻家庭的重新审视。日前,本报记者就创作、生活、婚姻等广泛话题对她进行了采访。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实习生 邵真

  王海鸰 ,1952年12月生于山东。 16 岁当兵至济南军区某部海岛,做过通讯兵、卫生兵、业余宣传队队员。 1983 年调至总政话剧团任编剧。

  被称为中国家庭婚姻小说第一人。主要作品《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新结婚时代》等由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新书《成长》也将被拍成电视剧,由郭晓冬主演,目前拍摄已进入尾声。

  12月6日,北京天气晴朗,下午四点钟冬日阳光和暖,王海鸰 在小区花园里例行散步。每天上午写作,午饭后读书看报、休息散步,构成了这位女作家规律的生活节奏。

  新书《成长》 发行,暂时为她的日程表增添了社会活动。之后生活很快归于平静。电话打过去,王海鸰 语速快而清晰,女性的亲切从容背后,有一种犀利,观点明确,毫不拖泥带水。

  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12月3日,是王海鸰 的 58岁生日。

  “我都忘了这个日子!一早,先是儿子电话,后是一位读者短信,起床后,发现妹妹在厨房里烤蛋糕,然后是你。谢谢。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了,没有压力,不焦虑,再老老,活动该受限了!”那天中午,王海鸰 更新微博,回复一位网友发来的生日祝贺。

  记者(简称记):在小说《中国式离婚》中,开头写了一个有趣的场景:35岁的女主角骑自行车下班,听见一对路过的年轻警察交谈:我要是上了30岁,我就不活了……女性最不愿接受的事实之一就是年龄的增长。

  王海鸰 (简称王):我在年轻时也会为年龄焦虑,不愿意长大,害怕变老。在连队当兵时有一天,一个女兵突然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跟你们说,咱们将来都是普通人!”当时我心里就恼了,因为被她说出了我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

  记:在微博里,你也会为一位女演员的不再灵动、容颜老去而感到惋惜。

  王:没办法,现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就是这样。女性28岁就是没有18岁值钱。对于靠青春吃饭的女性而言,没有美貌就没有一切。

  我这一行就不在乎。

  记:你为什么认为现在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王:这么多年已经过来了,现在该有的都有了,一切安定,没有经济、名利的压力和追求,人就不再焦虑了。

  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虽然也会遇到痛苦的情况。但是今天能够比较从容地去面对。因为到了今天这个年龄,生活中该看的不该看的都看到了,没有年轻时那种急迫、无知产生的恐惧了。

  切肤之痛也是笔财富

  从《牵手》、《中国式离婚》到《新结婚时代》,王海鸰 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曾引起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甚至引发人们对婚姻家庭的重新审视。 迄今为止,王海鸰 的主要作品有8部,累计创作字数超过160万。

  很多人并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王海鸰 本人的婚姻短暂到只有一个多月。“我是单身妈妈,那是一段很艰难的时期。”

  记:创作来源于生活。个人的婚姻生活对创作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

  王:离婚的切肤之痛,对写作者而言也是一笔财富。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富矿,只要去挖掘,就有源源不断的素材。但是如果自己不在其中,就找不到那个魂。

  记:所以,在你的作品中会有作者本人的体验、本人的影子?

  王:《中国式离婚》、《牵手》等,看不到我的影子。这些作品里的女性有的歇斯底里,有的放弃自我,把吵架变成生活的常态。这里面没有我。因为我跟我儿子的父亲根本就没吵过一次架,还没来得及吵架就分手了,只有一个多月就离婚了,很快。

  而在《大校的女儿》里,很多读者说看到我的影子比较多,那是因为我想让你看到。有的时候我会把作者的虚想、生活、观察、体验等打碎了,糅到作品里面。有的时候我觉得生活更动人的时候,我会把它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尽量不走样。这是我的写作方法。

  记:有读者评价你的小说中,家庭生活细节真实得可怕。你是怎么做到的?是所谓的“体验式创作”吗?

  王:我想那不叫体验式创作,可以叫现实主义创作吧。有的人对体验式创作有误读,认为体验就是跑到工厂、农村呆上几天,那不是体验,是采访。写报告文学可以用这种方式,写小说的话可能不够。我说的体验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体验,比如从小养大一个孩子,在照顾他的吃喝拉撒中认认真真地体验。否则容易简单化,浮于表层。

  在《 成长》这本书里,我觉得很多东西是没法编的,生活中很多东西远远超过作者本身的想象力。比如展现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人的过程。写到孩子的时候,我是不敢编的,因为会失真。所以在写《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工作就是跟在儿子的后面,把他散落的珠子一颗一颗拾起来,而后用文字再现,把这些珠子嵌在我的作品里。它的生动、力度、深刻,远远超过了作者想象出来的东西。

  所以我说在创作的过程中,生活是种子,想象力是阳光、水和土壤。在生活中有了切身的体验,我才能找到魂,然后就可以移花接木了。

  写作者都有局限

  王海鸰 并不介意被贴上家庭婚姻小说作家的标签。“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了解我自己,没有必要非得‘扬短避长’和自己较劲。”在作品中,她发挥了女性作家对婚姻家庭生活天然敏感的触觉。

  《 成长》 对王海鸰 而言是个突破。在这部作品中,小说的主人公以男性身份出现,王海鸰 首次正面深入描写男性的内心世界。

  记:女性身份能为写作带来独特的视角,与此同时也有局限,这会不会给写作造成困扰?

  王:是的。性别角色为写作者造成局限,不光女性有局限,男性也有。我作为一个女性,对女人的心理路程非常了解,写起来也是游刃有余,但是对男性来说就不行。男性作家也是一样,他们对官场、商场写起来游刃有余,但要写生活中的婆婆妈妈却不会,因为他即使见过,不往心里去。性别的特殊性导致了人的关注点不同。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局限的。

  在写《大校的女儿》的时候,我感到过苦恼。一开始我想用第三人称写,但是后来发现不行,因为用第三人称写就要描写男主人公的心理,但是我不了解男人的心理,只能用女性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写。

  记:《成长》实现了这个突破。

  王:我以前根本不敢写男性,如果写也只是以白描手法去写,觉得不了解他们,难以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现在我的儿子长大成人了,我目睹了他的整个成长过程,我自认为了解他了,也更加了解男性了,就有了将这部小说第一主人公定为男性的自信。

  国外一个作者说好的写作者要“ 雌雄共体”,这是我向往的境界。写完《成长》,我有自信可以驾驭超越本身性别的题材了。

  婚姻不是必需的生活方式

  《牵手》中的婚外恋,《中国式离婚》中爱情在婚姻中的逝去,《新结婚时代》中两个家庭难以逾越的城乡差距,再到《成长》中父子之间的战争。王海鸰 在作品中刻画现代家庭婚姻中人与人的微妙关系,频繁的家庭纠葛背后,她用细腻之笔剖析婚姻困境而引发的社会思考。从她的系列作品不难看出,作者本人对婚姻的态度偏向于悲观。

  记:走出婚姻的围城之后,你变成了婚姻的观望者,不再尝试重新构筑第二次婚姻。你对婚姻这种生活方式持怀疑态度吗?

  王:婚姻是不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宜。有结合很好的婚姻,我父母的婚姻就很好。但我的个性并不适合婚姻,因为我很难为了什么人去调整自己。

  不了解一个人是我婚姻失败的重大原因。 我在选男人做丈夫之前的想法就是,找一个比我强大许多,像百科全书,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的万能的人,像大树、大山可以依靠。后来发现丈夫也是一个职业,也需要边做边学,而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给对方和自己成长的过程,一旦发现了不满,就立刻放弃了,而不是给双方留有余地。

  记:怎样的婚姻就算是幸福了?

  王:我认为夫妻双方能够相濡以沫,达到在温和中融化为亲情的境界,就是幸福的婚姻了。

  如果想要和你的另一半结合得好,要长久,要温馨,要白头到老,必须对另一半有充分的了解。有一个男性朋友满怀苦恼地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说男人和女人怎么这么不一样?怎么就永远不是一个思路?这是因为生理特征决定了男人女人的思维方法、目光不同。

  记:事实上,婚姻并不是必需的生活方式?

  王:婚姻不是必需的。但是在今天社会是主流的生活方式,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生活方式。我们知道婚姻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人们是群居的。

  在今天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是不是选择婚姻这个决定权在个人,这没有什么。

  记: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满意吗?

  王:我认为我是比较充实和幸福的,我的家庭(我和我儿子)也是幸福的,虽然不是被主流模式所接受的那种幸福。我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兴趣和我的生活是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我所经历的无论痛苦还是享受,对我都是一笔财富,对我的工作都能带来帮助。这是非常难得的幸运。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