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蒙古汗廷音乐重见天日 曾得到清太宗皇太极青睐

2010年12月14日 11: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演员正在演唱《笳吹乐章》

演员正在表演文舞《翟尾舞》

  11月26日晚,一场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汇报演出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上演,精彩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专业的博士生姚慧看了演出十分兴奋:“《笳吹乐章》风格庄严肃穆,温文尔雅,节奏徐缓宽舒,雍容华贵;《番部合奏》曲调活泼欢快,旋律优美,节奏生动,体现了宫廷音乐的特点,而且乐队的演奏也有内地的乐器,如笙、箫之类,体现了蒙汉文化的交流。”

  蒙古族舞蹈家、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敖敦格日勒则对其舞蹈部分情有独钟:“其武舞有刚劲、强悍、威猛之势,其文舞则具轻柔、幽美、典雅之风,同我们平常接触的蒙古族传统舞蹈相比,演出的舞蹈既有浓厚的蒙古族特色,又有其自身独身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许多从电视上看到这场演出的观众也纷纷打电话、发短信表示祝贺,反响十分热烈。

  对于失传已久的蒙古汗廷音乐,文化工作者如何进行抢救和复原?重建的蒙古汗廷乐队今后如何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主持蒙古汗廷音乐复原工作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呼格吉勒图等专家,为您做详细解读。

  昔日都城再现宫廷音乐文本

  蒙古族最后一代大汗林丹汗的都城就是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的查干浩特古城,300多年前,蒙古汗廷音乐就是从这里流入到清代宮廷的。300多年后,一部记载蒙古汗廷音乐的文本资料再次在这里被发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呼格吉勒图感叹地说:“这可真是落叶归根、文化还乡啊!”

  据阿鲁科尔沁旗文体局局长布和巴特尔介绍,1984年,当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而开展普查工作时,当时的根丕庙五世云增活佛,把残存的蒙古林丹汗宫廷音乐15首,交给了文化馆馆长乌·宝音乌力吉。

  那么这本蒙古古代歌曲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1955年,根丕庙一个叫达瓦的喇嘛,将一部蒙古古代歌曲本献给了五世云增活佛。达瓦的老家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其家人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诺颜杨森扎布的随从属民。伪满洲国时期,杨森扎布曾经担任溥仪皇帝皇宫内府大臣。

  1955年,这部线装毛头纸的曲本还比较完整。文化大革命中,根丕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曲本被造反派们抄走了,所幸的是没有被完全销毁。虽然装订线没有了,曲本的前后少了不少页,但留下了《牧马歌》、《短歌》、《铁骊》和《吉祥师》等用工尺谱记录的15首宫廷宴乐歌曲。2009年,在阿鲁科尔沁旗召开的第二次“查干浩特·林丹汗”学术研讨会上,论证了该曲本为林丹汗宫廷乐曲。

  “现有的林丹汗宫廷音乐均属文本资料,需要恢复其原貌,将其搬上舞台,走上乐坛,为世人展示蒙古宫廷音乐的美妙之声,使之成为活态的音乐文本。”呼格吉勒图教授提出应当重建蒙古汗廷乐队。

  视听盛宴在呼和浩特成功上演

  2009年,阿鲁科尔沁旗着手开展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和蒙古汗廷乐队成立的工作。“我们要完成乐器的复制、乐谱的配器、服装的设计、乐队的排练、舞蹈的编排、舞台的布景、演员的筛选等一系列工作,总之,通过我们的重建工作,恢复其原貌。”布和巴特尔说。

  在根丕庙发现资料的首页,详细记载了这套曲谱所演奏的乐器品种。这些乐器分别为:蒙古胡琴、口琴、提琴、二弦、笙、管、胡笳、琵琶、胡琴、琥拨、板、蒙古筝、三弦、月琴、轧琴(六弦筝)和箫等。在此页的另一面,还记录了乐声和乐曲的一些演唱和演奏方法。呼格吉勒图介绍,在《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四十二》的音乐部分,详细记载了蒙古宫廷音乐所使用的乐器种类及其制作乐器的材料、尺寸和形制等,并配备了插图。目前蒙古汗廷乐队所复制和使用的乐器,就是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四十二》记载制作而成。

  起初,呼格吉勒图等人带着乐器的图谱来到北京的一家著名乐器厂,厂方发现这些乐器与现代蒙古族乐器有不少差别,复制难度很大,而且这批复制乐器的需求量也不大,经济效益并不可观,就拒绝了呼格吉勒图的要求。呼格吉勒图并不气馁,几经辗转,最后在呼和浩特一家乐器厂成功复制了这些乐器。

  “舞蹈部分则是根据《元史》蒙译文版本记载的宫廷舞蹈进行了研究、整理、设计,恢复其原貌。”原来,2002年,呼格吉勒图在蒙古国攻读博士研究生其间,从蒙古国某图书馆得到了蒙古文译本《元史》有关宫廷舞蹈的内容,并拍照了下来。蒙古汗廷乐队现在排练和演出的舞蹈,就是根据这套蒙译本《元史》内容编排的。

  目前阿鲁科尔沁旗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招录专业演员49名,制作乐器32件,道具10件,服装130套。经过精心策划和排练,一场视听盛宴终于在呼和浩特上演。

  阿鲁科尔沁旗旗长敖日格勒表示,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尽快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蒙古汗廷音乐今后的发展,呼格吉勒图说,最终要让这个汗廷乐队走向市场,不仅仅在这个地区演出,还要走向全国,在国际舞台上演唱、演奏。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刻意去迎合市场,而是要向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东西,因为这是蒙古族文化的魂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关链接

  蒙古汗廷音乐渊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马背上统一了蒙古各部,蒙古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宫廷音乐。《元史》记载:“……至其乐声雄伟而宏大,又足以见一代兴王之象,其在当时,亦云盛矣。”

  1368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退往上都,史称“北元”。至此,形成了北元与明朝对峙的局面。元顺帝退出大都后,参照旧制对宫廷音乐作了适当的恢复和调整,建立起一套新的宫廷音乐体系。至北元末代汗林丹汗,以光复祖业为己任。林丹汗在位30余年,宫廷乐舞展现出新的气象。

  蒙古汗廷音乐主要在可汗继位、诸王或外国来朝、册封皇后、皇太子、众臣封尊号以及郊庙礼成、众臣朝贺、大飨(享)宗亲时演出,主要由乐声、乐曲和乐舞三部分组成,共有80多个曲目,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

  今天能够欣赏到林丹汗的宫廷音乐,可以说与它进入清朝宫廷并得以传承有很大关系。1635年(天聪九年)5月,后金打败了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在内讧和后金新兴势力的双重夹击下惨遭失败,其都城查干浩特被烧毁,但是部分史书、佛教文献和音乐资料,落入后金征服者手中。同年,林丹汗之子额哲投降,交出元朝传国金印,这标志着北元的灭亡。

  虽然北元王朝灭亡,但是林丹汗的宫廷音乐却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青睐,继续用于清宫中,并由专门机构“什榜处”掌管。关于这一点,《清会典》卷四十二《蒙古乐》的注释中写道:“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部,获其乐,列于‘燕乐’,是曰蒙古乐曲。”这说明,蒙古宫廷音乐从此传入清宫,成为清宫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1644年3月,明朝灭亡之后,顺治皇帝的随从把蒙古族宫廷音乐带进了北京的皇宫,这就是蒙古族宫廷音乐传入清宫的大致经过。

  此后,康熙下诏编修《律吕正义》,乾隆下诏编修《律吕正义后编》,皆录入《蒙古乐曲》。自雍正朝以后,每年春节期间,清帝均在皇宫、圆明园等处召见、赐宴内外藩蒙古王公、大臣,并由什榜处进奏《蒙古乐曲》,成为定制,延续到清朝末年。本报记者 贺勇文/图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