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010褒贬不一的文学奖:“羊羔体”成舆论焦点

2010年12月27日 18:14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葛亮

  2010年文坛一个比较热闹的话题,是由鲁迅文学奖评选引起的。身为武汉市纪委书记的诗人车延高所著诗集《向往温暖》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奖,因为其名字的谐音,也因为其诗作的特殊叙事方式,媒体称其诗作为“羊羔体”或“口水诗”。由此引发的热议是,有的人认为“羊羔体”的获奖意味着鲁迅文学奖的死亡,有的人认为文学已经多元,文学奖项也应有多元化体现。 虽然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有着文优则仕的传统,但如果一个官员作家获了大奖,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作家的官员身份,而不是他的作品。与之相随的一个话题是:将文学奖授予官员,是不是代表着文学奖的堕落?

  “羊羔体”获奖成为一时舆论焦点

  要不是获得鲁迅文学奖,有多少人能知道车延高?这位诗人兼武汉市纪委书记的官员作家在获奖后,因“羊羔体”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一时间,有褒有贬,官员作家和文学奖都成了公共话题。

  车延高曾做过回应。他说:“‘羊羔体’是网民对我名字的一种谐音,叫起来比较顺口,也没有恶意。如果因此而使大家可以记住我的诗歌,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挺正常,也是挺有趣的事儿。但‘羊羔体’这三个字无法概括我诗歌的全部风格。”

  即使这样,仍旧褒贬不一。贬者认为这是文学的堕落,这是权力的泛滥。即便是不愿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车延高是如何获奖的论者也指出,对于官员获文学奖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为数不多的褒者则认为,官员也有权利写诗,也有权利“探寻神秘的领域”。

  而网络口水的威力在于,将焦点迅速引入一个狭窄的领域,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因为车延高的官员身份,网友将火力集中于对车延高获奖是否有权力因素的联想和质疑。

  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有论者指出,“民众非议获奖官员,既有对权力在各领域日益张扬的反感惯性,也有对文化在权力面前日益沦陷的痛心,更多的是希望文化领地可以力葆其纯粹性,为真正的专业人才留足机会与空间,不致使原本属于他们的领地日益逼仄,进而完全被吞噬”。

  如果说,这种质疑能建立在更专业、更负责的立场上,未必不是一个引导人们思考文学、思考国人文化素质等问题的好契机。可是,虽然论者义愤填膺,貌似公正而有理,可是有几个人真正去阅读了车延高的作品?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车延高一首不错的诗:“……灵心妙识,静影沉璧/照见骨头的溪水把日月洗了又洗/清辉渐白,苦过的日子去了/冤魂不会走错,时间是说话的青天。”(选自车延高《时间是说话的青天》)

  阅读过这首诗后,或许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的说法就是中肯之论了。他说,“文学是一种真正自由的充满可能性的创造活动,各种类型的文学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文学评奖也是一个无法如科学一样进行量化的、与真理无关的主观性评判,因此,什么样的结果都是可能的。“在车延高这个问题上,我只能说车延高获奖是正常的,他的获奖引起广泛的争议也是正常的。”

  文坛还有哪些文学奖被人关注

  文学有没有高下之分?如果从评奖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是有高下之分的。根据评奖者身份的不同,文学奖也有了官方与民间之分。

  官方层面,在中国作协的网站上列有四个奖项,分别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个奖项中的前两项因其权威性,曾一度引领国人的阅读习惯。

  不过,网络兴起后,传统的文学奖项陆续受到冲击。2010年,中国作协发布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向网络文学敞开了大门。这当属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网络文学的发展已到了传统文学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阶段。部分文艺界人士认为,这是中国作协的一次破冰之旅。

  在传统文学奖项认真对待网络文学的同时,一些民间的文学奖也风起云涌。媒体报道,在鲁迅文学奖公布之前,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由《江南》杂志社主办、公布。而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经过几年的评选已颇具权威性。此外,10月28日,“在场主义散文奖”经过5个多月的运作,终于评选完毕。

  这些民间文学奖都曾引起一阵关注,鲁迅文学奖等传统文学奖项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受到了民间奖项的挑战。

  除了民间文学奖的纷纷出炉,一些民间的排行榜也纷纷占据新闻版面。被广泛关注的“作家富豪榜”就曾引起热烈的讨论。如果再算上网络奖项(如“新浪原创文学大赛”),其实文学奖已蔚为大观。

  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学奖、民间文学奖和网络文学奖是否会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评论家陈思和就曾说过,奖项越多意味着越多的人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多元化的一种表现。

  文学奖越来越式微还是越来越繁荣

  虽然文学奖越来越多,可是给人的感觉是,文学奖越来越成为圈内人的事情。早前的那种引导阅读习惯的功用早已不存在。像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绝大多数成了当代文学的经典,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鹿原》、《尘埃落定》和至今已经出版十多年的《平凡的世界》等。 可是,现在这种情形越来越少了。这必然要引起一个问题:文学奖是否在式微?文学奖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知名文学批评家朱大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方面中国文学奖日益过剩,另一方面文学的品质越来越低。“这种高奖数和低文品的反比例效应,是对中国文学现状的绝妙讽刺。大数量的文学奖非但不能提升文学的品质和尊严,反而进一步贬低文学的公共认知价值,把文学评奖活动变成文化体彩和街头娱乐。”

  一家之言不足以概括全部。吴义勤就说,至于文学奖,不觉得它式微了,反而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繁荣了,从官方到民间,一个接一个。当然,文学奖从来只是文学的一种激励机制而已,任何一种奖项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不可能引领思潮或成为标杆,即使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如此。

  其实,文学奖再热闹,也只能附属于文学。文学的真正繁荣还得依靠作家静下心来坚守,体验生活,回归现实,写出真正有分量的作品。当然,社会也要形成有利于作家写作的氛围。

  有人曾以这样的文字来描述文学:“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我们孤独,我们寒冷,我们要去找个人聊聊,烤个火,让心里暖和一下。我相信,只要有人类,文学的火焰就永远不会熄灭。”

  众人拾柴火焰高。永不熄灭的文学火焰需要坚守。文学报有一篇报道叫《不得不说的文学奖》,文章中有一段或许可以作为总结。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今天中国文学与舆论,或许更需要沉潜与努力。相比于参与游戏规则或者自绝于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坚守理想,传达本土深邃的文学经验与世界性的关怀,避免在身体写作、犬儒写作、市场化写作盛行的大氛围中,暗自纠结,丧失理想,走向迷失。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