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冯导战媒体 《非2》令人关注国产电影商业化走向

2011年01月03日 16:04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非诚勿扰2》被称为海南旅游活广告



  先是暗指某些媒体“泄私愤”,接着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连发5条微博指名道姓炮轰,冯小刚把一位新华社记者骂红了,成了2010年最后一则火爆娱乐新闻。
  
点名骂人 大表不满
  
  《非诚勿扰2》自上映以来,3天破1亿元、5天破2亿元的票房佳绩让人们再次领略了冯氏贺岁片的号召力,而其中大量的广告植入与电影放映前近20分钟的贴片广告,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去年12月27日和30日,新华社接连发表两篇署名报道,称冯小刚是“广告大师”,批评《非诚勿扰2》中广告泛滥,与姜文电影《让子弹飞》拒绝6000万元植入广告相比,显得很没诚意。对此冯小刚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去年12月29日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称新华社某记者泄私愤,31日又连发5条微博,点名质问对方“何以对中国电影怀有如此深仇大恨”,并大骂该记者夸大事实、挑拨离间、无端揣测、恶毒诽谤。
  
票房竞争 白热状态
  
  冯小刚的脾气近来与其电影票房一样见长。冯氏电影植入广告本来是老话重提,何至于这么生气?原因不言而喻:作为最受瞩目的两部贺岁片,《非诚勿扰2》和《让子弹飞》的票房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谁能笑到最后尚未可知。在这个节骨眼上,记者把他和姜文作对比,而且是“贬冯赞姜”,可谓哪壶不开提哪壶。
  
  很多网友对冯导表示同情,认为“现代题材电影有植入广告在所难免”。但更多人对冯小刚的开骂表示了遗憾:“冯小刚还是沉不住气啊。你一个大导演至于吗?”
  
喧宾夺主 人见人厌
  
  据网友统计,除了片头长达近20分钟的贴片广告,与《非1》相比,《非2》的植入广告涉及的产品更多了,出现频率也更高了,汽车、酒店、旅游景点、白酒、保险、电视……对于新华社“非广告勿扰”的质疑,冯小刚认为植入广告多少是影片类型决定的,“现代戏难道出现的生活用品都是广告吗?难道让演员走着去海南,光着屁股演戏吗?”
  
  纵览近年来的华语电影,植入广告层出不穷,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见人厌。《非诚勿扰1》投资4000万元,其中植入广告价值就达2000万元,占了一半,冯小刚曾为此向观众公开道歉。到了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广告植入已经占到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二,该片中有不下23处品牌植入,从巧克力、招聘网站到旅游景点,一举创下国产片广告植入之最。而《唐山大地震》公映时,观众边哭边看价值1亿元广告的场面更是中国影迷2010年难忘的记忆。
  
游戏规则 亟待建立
  
  1月2日上午,题为“新华社记者 批冯小刚广告大师,你支持谁”的调查现身某网站,征求网友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包括能不能接受电影大量植入广告,觉得中国电影的票价贵不贵,一年会进几次电影院,等等。两个人的口水战,眼看就要升级为广大观众和中国电影之间的一场“对话”。
  
  事实上,我国电影中的植入广告与欧美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仅占票房收入的1.77%,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普遍为13%左右。为什么在中国广告植入这么不受待见?一些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电影的广告植入技巧和策略,都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广告植入过于生硬,会在电影里造成喧宾夺主的感觉,直接让观众出戏。广告植入的时机、镜头的选择等都是学问。
  
  中国的影视植入广告之路是骂不出来的。如今整个影视行业都还没有一个对植入广告的规范,建立一种良性有效的行业机制来规范电影营销市场迫在眉睫。而如何在植入广告与观众观感当中达到平衡,需要中国电影人深思。 本报特约记者闻心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