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红歌”为什么总是这样红? 拨动几代人心弦

2011年01月07日 15:21 来源: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红歌”为什么总是这样红

  如今,似乎任何和那个年代沾边的人和事都会被以“红色”冠之:红色间谍、红色电影、红色电视剧、红歌、红色短信、红色博客……而对这股一直从未散去的红色大潮,人们似乎一直抱着一种安之若素且不时惊喜的态度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高欣 法治周末记者 王婧

  这个岁末,辞旧迎新之际,重庆市将“红色”主题再度热炒了一番。

  2010年12月7日15时07分,随着綦江县留守儿童田丰豪在“红色微博”平台上发出第一条箴言,重庆市“红色微博”传箴言活动正式启动。

  2011年1月3日起,重庆卫视播出的节目进行重大调整,晚间黄金时段不再播出电视剧,而用自办的红色文化节目来代替,着力打造省级卫视第一红色频道。

  “其实,‘红色情结’一直根植在人们心中,但是它现在能作为一种比较明显的潮流,再度在人们中间流行开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努力。而官方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更为有效和有力。”重庆媒体人张玲这样评价。

  然而,这位“80后”在采访结束时却向《法治周末》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红色’主题又慢慢火了起来,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红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寻求振奋

  提到“红色情结”,大多数人想到的恐怕多是那些传唱多年而依然经久不衰的“红歌”。

  “你注意到没有?现在去KTV唱歌,点唱机里面都有‘红歌’这一个分类了。”北京广告人王玉向记者介绍说,就是这个“红歌”,反而是公司聚会时点击率最高的。

  他旋即解释道:“公司年龄跨度比较大,流行歌曲由于本身就是稍纵即逝的,带有太强烈的年份色彩,比如有的歌我们‘70后’耳熟能详,但‘60后’和‘80后’都听得一脸茫然。可是,‘红歌’就不一样了,所有人都能哼着唱,谁都听过,特别能调动现场气氛,又热闹又给力。”

  百度百科对“红歌”的定义如下:

  “即红色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郁的感情基调且有较强的节奏感。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红色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也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有许多红歌首先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红歌泛指从红军时期到1979年以前共产党领导下所产生的歌曲。”

  真正将“红歌”理念推出的,是江西卫视连续举办的五届“中国红歌会”。很多人听到那些被重新演绎的红歌曲目,都唤起了对当年那段革命历史的回忆。

  “80后”女大学生张小微也喜欢听红歌。“红歌的音乐素材很多都取材于中国民间音乐,比如珊瑚颂啊,等等。

  然而,“红歌”最让她喜欢的,“主要还是能振奋精神”。“‘红歌’也可以算是音乐的一种,很有特色。里面的精品还是很多的,其中一大部分艺术性很强,而且,‘红歌’的节奏感好,气氛也好,听着让人振奋。”她认真地说道。

  而“红歌”的意义,她自称并未多想:“从音乐本身来说,可以算一个门类了。但有些为了‘红歌’而唱的‘红歌’,就多少有些可笑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红歌”更多的是“振奋精神”、“活跃气氛”、“提高干劲”、“追忆童年”……而对于“50后”、“60后”及年龄更大的几代人来说,“红歌”却意味着“青春”和“尘封许久的激情”。

  “那是我们一代人的青春啊。”去年刚刚退休的刘昆大爷对记者感慨道:“我现在,一听到当年那些歌曲,就会想起年轻时的好多好多回忆,那个火红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刘大爷说,他们那代人,是真正听着“红歌”、在“红色”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如今,他依然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各种“红色年代”的纪念章。“就是怀念那个时代,年轻的激情只有那个年代才有,它能让你激动得不眠不休,不信你听……”说罢,老人便唱了起来:“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寻求共鸣

  对于“红色”,最有发言权的是那些经历过时代风雨洗涤的中老年人。家住河北的丁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当对于名利和欲望的追求达到一个程度之后,身心疲惫的人们就会开始寻找一种能产生共鸣和凝聚力的东西,这个东西必须是大家集体认可的,而在中国,这只有‘红色情结’可以胜任。因为在它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都还在,而年轻一代也都是受着它的教育长大的。”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2010年12月26日,数万人来到湖南韶山,祭奠毛泽东诞辰117周年。来自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市民自发前来给主席拜寿,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鞠躬、品尝福寿面、同唱《东方红》。而这已成为韶山的民间习俗,传承多年未变。

  北京的80岁老人曹佐侯和老伴特意选择了这个时间重游韶山,纪念毛主席。“今天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17周年,在韶山吃一碗福寿面,共念主席恩。”他说。

  “那个时代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太深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洗涤了我们。”刘大爷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都是向着一个方向,劲都是向着一处使,每个人都是那么纯粹、那么积极、那么有干劲。看见红旗,就满心欢喜。”

  “那毕竟是一段历史,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一笔。”丁阿姨说。

  “其实,红色不光让人们想起了那个激情四射的革命年代,更不可忽略的,是红色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历史文化学硕士研究生于立对记者说。

  “如果问哪种颜色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最能代表中国,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红色’。”他说,“红色代表着革命、进取和正义。有句话说得好:‘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史。’这是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而最具号召力的红色,也成为凝聚民族和国家情感的颜色。我们的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少先队旗等等都是红色。”

  有网友这样描述中华民族和红色的渊源:“中国人是十分崇尚红色的一个民族,在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都喜欢选择红色来表示吉祥、美好、和谐。其实,整个东方都是一个带有色彩倾向的区域。这种情愫也许我们自己并不觉察,但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中,存在着对红色的情有独钟。几千年来,中国人有着一种特别浓厚的红色情结,这就是中国的红色情结。”

  “传统文化中的红色表示和谐,时代语境下的红色表示革命,二者在中国人的心中巧妙地达到了一个平衡,也许是因为,红色始终象征着吉祥、成功和进取。我们的骨子里本就流着‘红色’的血,对于它召唤的一切,我们哪能没有共鸣。”于立说。

  寻求信仰

  这是一个背包客的真实故事。

  两年前,刚过完第二个本命年的路峰对“红色情结”尚很陌生,“毫无概念”。一次偶然的“赶时髦”彻底改变了他。

  “当时听说流行‘重走长征路’什么的,觉得很新鲜,其实主要是为旅游、为好玩。”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于是,2009年4月,做足徒步旅行准备的他出发了。“走之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最后决定走当年红六团的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4个月后,路峰终于徒步走完了全程。回到武汉的家中,他整整休整了一个月。“太辛苦了、太悲壮了、太不容易了。”提及“长征”的感受,他连连重复道,“我都不敢考虑当年比现在恶劣不知道多少倍的交通,还有敌人的追击,太不容易了。”

  这次徒步旅行之后,路峰说,他开始能够理解电视上那些听到红色歌曲会激动得直流眼泪的人们的心情了,“以前觉得莫名其妙”。而对于自己的人生,他的观点也随之有所转变。

  “以前吊儿郎当的,就喜欢做个背包客,到处闲游。现在虽然也还是喜欢旅游,但觉得做人做事更有目标、更坚定了。总是会想,‘长征’我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路峰说,如今,面对自己周围总是说自己“没有信仰”的朋友,他总是会告诉他们:“去长征吧。”

  “虽然我还不是很清楚如何去贯彻这种信仰,但是,慢慢来吧。”他笑着说,“我们需要能鼓舞我们去‘生活起来’的东西,否则太平淡了。”

  而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60后”李波心目中,对“红色”的信仰却十分明确。

  “就是信仰社会主义,信仰那个革命年代的精神。”他说,虽然自己后来并未遵从父母意愿去做公务员,而是从了商,但不变的,依然是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绝对信任和忠诚。

  “这种情结能给我提供某种生存规范。”他若有所思地说。

  的确,“红色情结”可有多解:一种记忆、一种缅怀、一种激情、一种力量、一种规范、一种信仰……

  “中国人其实是信仰红色的。”于立说。

  “我们信仰的是红火的社会主义。”刘大爷说。

  “我信仰的是里面的精气神。”路峰说。

  ……

  在《法治周末》记者的零星采访中,“红色情结”似乎拨动了几代人的情绪神经,并以不同的方式润泽了几代人的信仰体系。“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更多的是怀念;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寻求某种精神力量。”丁阿姨总结道。

  在中华文化中,红色寓意积极进取、热情洋溢、吉祥喜庆。红色,是一股力量,一股让人振奋的、有着强大凝聚力的、能将天堑变通途的力量。红色大旗飘扬,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在路上。这股红色潮流,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来源: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