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上饶集中营里的“林黛玉”:林秋若狱中纪实(2)

2011年01月12日 15:4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团结战斗 难友情深

  林秋若被囚期间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一直很差。据特训班副队长少校特务余健解放后交待:林秋若“因身体不好,生活不习惯,经常请病假,不愿出操、跑步,经常集合迟到,学员队长王寿山说她多愁多病,好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对她印象不好。”在集中营险恶的环境中,林秋若主要是隐蔽身份,保护自己,争取出狱。她虽然没有像其他一些暴露了身份的被囚志士那样,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但始终坚贞不屈,与其他战友团结一致,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抗争。

  以歌声为武器,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每逢下雨天,无法出操、服劳役,特务区队长不来监管时,林秋若就和其他难友在囚室里唱歌。他们经常在钟袁平、杨立平等人指挥下,放声高唱《囚徒歌》(赖少其作词,钟袁平谱曲),及改编的《八百壮士》、《一月的雪花》,齐唱《新四军军歌》、《怒吼吧,黄河!》等等。为了庆祝建党二十周年,1941年“七一”这天,林秋若还与大家一起唱了《国际歌》、《黎明曲》等革命歌曲,纪念党的生日,抒发理想信念。

  主编墙报,夺取宣传阵地。特务队长王寿山为了显示“管训”有方,准备在特训班办墙报。由于他不学无术,只好指定他认为文化水平高的林秋若为主编,冯雪峰、郭静唐、王闻识、吴大琨为编委。林秋若与冯雪峰、王闻识、计惜英等党员及郭静唐等人经过商议,认为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将墙报办成表面上不问政治的、文艺性的,实质上暗寓讽刺和反抗的,揭露敌人、团结同志、鼓舞士气、共同对敌的宣传阵地。

  墙报主要由林秋若负责组稿,由冯雪峰、郭静唐商定选稿、用稿,吴大琨、王闻识参与编辑和写稿,赖少其负责美术设计,并协助林秋若最后贴上去,每期的“编后记”由林秋若撰写。墙报刊登的作品,有歌颂自由、抨击黑暗的诗歌,有含蓄的讽刺敌人的杂文、散文,有宣传抗战题材的漫画,有介绍科学和文艺知识的小品等等,绝对不发表反共、攻击新四军和颂扬敌人以及表示“悔过自新”之类的东西。冯雪峰、郭静唐、吴大琨、王闻识、计惜英、宿士平等许多同志都在墙报上写过稿件。尤其赖少其为墙报画的刊头(水彩画),以高墙和铁丝网为背景,一只雄鹰展翅飞翔,题名为《自由的高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十分引人注目,吸引了许多被囚志士。

  秘密串联反“自首”。1941年8月中旬,林秋若获知敌人将在特训班策划被囚“学员”集体自首,立即将这一消息写成密信,委托为石底监狱送饭的郑丹甫(原中共浙江省委委员、浙南特委书记,被捕后化名翁元生,在敌人面前故意装傻,使敌人误以为他是没有政治头脑、老实愚昧的大老粗,将他编入“劳动组”,专门干粗活,做杂役),将密信带给当时被囚石底监狱的冯雪峰,商议对敌斗争策略。冯雪峰与王闻识研究后给林秋若写了回信,第二天借回特训班看病的机会,暗中亲自交给林秋若,要她转告特训班的秘密党支部,立即以组织的名义告诉第一班班长(可以带领其他班长执行任务)宿士平(化名宿文浩,原中共浙赣铁路工委书记、金衢特委常委)和女生队班长孙子遂(原浔饶师管区地下党支部书记),要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顶住,就是杀头也必须顶住!宿士平就在难友中提出,“已经结婚的,夫妻关系很好,不应离婚;没有结婚的,根本无婚可离”(意即已经暴露党员身份的,应坚定信念,不应自首;未暴露党员身份的,更不应“自首”)。他还带头拒绝在敌人伪造的自首书上签名。林秋若也拒绝在敌人伪造的自首书上签名,特务总教官肖芬无可奈何,只得摊牌,直接劝她脱离共产党。林秋若回答说:“我本来不是共产党员,你现在叫我脱离共产党,这不是硬要我承认是共产党员吗?我不当这个傻瓜!”其他党员同志更坚定了反自首的斗志,坚决不在敌人炮制的“脱党宣言”之类的悔过书上签名。宿士平、郭静唐、项堃等同志针对敌人在特训班设立初宣称的“训练六个月,分配出去工作”的谎言,发动特训班全体学员”掀起要求“按期结业”,无条件释放的斗争高潮,并动员九个班长联名写出书面报。为此敌人恼羞成怒,将起草报告的宿士平和誊写报告的项堃关进了茅家岭监狱。敌人策划特训班被囚人员集体自首的阴谋也破产了。

  难友深情。林秋若因体弱多病,也为了隐蔽身份,在集中营与其他难友交往不多,除了同囚一室的女生队难友之外,主要与冯雪峰、王闻识、计惜英等互相知道党员身份的同志,以及郭静唐、吴大琨、季音等文化水平较高和信得过的难友来往较多,并结下了深厚友谊。林秋若与冯雪峰、王闻识、计惜英等党员虽然没有成立秘密党支部,但他们以冯雪峰为核心,经常商议对敌斗争策略,无形中建立了组织联系,并通过钟袁平,与特训班第三区队的秘密党支部保持了联系。他们在严峻的斗争中形成的珍贵友谊,成为精神生活上最大的安慰和鼓舞。其中,林秋若对于冯雪峰最为敬佩和尊重,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冯雪峰是集中营的“七君子”中的核心人物,被囚集中营时四十余岁,比林秋若大十一岁,党龄也长九年,革命经历和斗争经验都非常丰富。他化名冯福春,编造假口供应付敌人,说自己是研究历史的,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抗战开始后回家乡,从不过问政治。因此冯雪峰被囚期间,敌人只知道冯福春是个知识渊博的老学究,是上海有名的文艺批评家,别人的作品要经过他的评论才能出名,不由得对他另眼相看,平时对他的态度也较为“客气”。但敌人宁可错抓,也不错放,因此将冯雪峰长期关押。冯雪峰因长期受疾病折磨,身体也是十分虚弱。

  冯雪峰被囚特训班不久,林秋若就从郭静唐处知道了冯雪峰的真实身份,将他看作党的领导和革命长辈,对他十分崇敬。冯雪峰也从王闻识和林秋若自己口中,知道了这位年轻美丽、病弱而又坚强的女难友,也是一位隐蔽身份的地下党员,对她也十分关心、信任。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遭遇和处境,使他们同病相怜,又同仇敌忾。几十年后,林秋若在纪念冯雪峰的回忆录中说:“我们自己的同志,知道他的身份后,对他更加尊重,有情况总是向他反映,遇到问题总是找他商量。从越狱逃跑这样的大事,到同志间团结那样的小事都找他谈,有的要靠他拿主意。他和我们的珍贵友谊是在严峻斗争中结成的。他和我们少数几个人确是无话不谈,在那样苦难的岁月中,这种谈心是我们精神生活上最大的安慰和鼓舞。我们常常利用劳动休息的机会,找块石头坐下来和他一起聊天。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他毫不隐瞒地对我说,在中国他第一佩服毛主席,第二佩服鲁迅先生。”冯雪峰经常与林秋若等人讲长征故事,讲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的故事,讲鲁迅先生、史沫特莱、斯诺等人的故事。冯雪峰还将鲁迅的一首诗《自题小像》送林秋若共勉,并请项堃替林秋若写在扇面上作为纪念:“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此时此地这首诗十分贴切地寄寓了他们热爱祖国的忧患意识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浩然正气。冯雪峰还将自己在集中营抱病写成的几十首诗,用纸捻子订成一个小本子,连同赖少其画的几张插图托林秋若交给来集中营探监的地下党员廖卜三,设法带出集中营保存。林秋若也将廖卜三送给自己的三十元钱,送给了冯雪峰(后来冯雪峰又将这三十元钱送给了赖少其,作为越狱逃跑的路费)。在集中营的险恶环境中,这区区三十元钱饱含了同志、难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冯雪峰在狱中写了一首充满温情的抒情诗《哦,我梦见一个女人美丽的眼睛》,诗中由梦见林秋若美丽的眼睛而联想到自己的妻子、女儿和友人,给人以美的思索和感受。据集中营的“七君子”之一叶苓回忆:“这位女难友(按:即林秋若)对雪峰同志的健康和生活关怀备至,并经常与雪峰同志交流集中营的情况,交换对今后斗争的意见。在苦难中同志间的这种阶级友情是真诚而动人的。这位女难友的眼睛的确美,见过那双生着长睫毛、明澈而深邃的眼睛,人们是难以忘怀的。在石底的时候,雪峰谈过女人的眼睛,诗写成又与我谈这件事,还同赖少其谈过,并请其按照他的描述画一张这样的眼睛。赖少其不负所托,用铅笔画了三四张素描。出现在画面上的不是完整的脸,而是一双双美丽的眼睛,雪峰认为其中一张比较合乎他的理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