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古炉》:一个人的记忆一个国家的记忆

2011年01月14日 16:31 来源:云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个人的记忆一个国家的记忆

  贾平凹最新力作《古炉》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贾平凹以文字为笔,记忆为墨,勾勒出一幅中国基层“文革”的全景图。

  《古炉》的背景依然是贾平凹所熟识的农村,而着力点却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那场最大的政治运动上。

  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那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村人们保有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仿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过。但动荡却从1965年冬开始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各怀不同的心腹事,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直到1967年春,这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演变成一个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是他对这场历史大浩劫的人文解读。

  贾平凹说,写“文革”是使命。作为一个参与过、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来写,有感觉,也会更扎实,如果让一个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写,就和现代人翻唱民歌一样,丧失了本真的味道。在书中,“文革”不过是载体而已,贾平凹没有直接对“文革”进行评价,他还是写人,写人性,写“文革”为什么会产生。贾平凹的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他的家庭在“文革”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所以他写的是自己的记忆,但他认为这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贾平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记忆去还原那个时代的色彩,从最根处找寻那场浩劫中的人性光辉。

  贾平凹称,小说之所以名字叫《古炉》,是因为在他眼里,古炉是有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与其说写这个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写中国的事情,因为瓷暗示的就是中国。

  从2007年《高兴》完稿之后,贾平凹就开始了《古炉》的创作,2010年5月完成了这部64万字的新作,历时4年,且修改三稿,每一稿均是一字一句执笔重写一遍。贾平凹称,他创作的追求就是用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他一直在朝着当代小说民族化的方向努力着。他认为,《古炉》是他迄今为止表现小说民族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相比于《废都》、《高老庄》、《秦腔》、《怀念狼》等,创作《古炉》的过程是更为愉悦,更加得心应手的。

  - 燕 子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