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方舟子的较真与朱学勤的豁达

2011年01月25日 15:0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方舟子的较真与朱学勤的豁达

  针对复旦大学12日公布的“对朱学勤涉嫌抄袭指控不成立”结论,近日,方舟子表示将以个人名义向复旦实名举报,要求复旦重查抄袭案。百余网友也联名发布“公开信”,认为该案结论是学术规范的严重倒退。

  本以为,喧嚣一时的“抄袭门”将归平静,没想到波折再起:方舟子较真的举报,网友穷根究底的质疑,都让它难以关上“门”。抄还是没抄,舆论的聚焦点,再度回到这个基本的事实判断上。

  学术抄袭,不是能“大事化小”的学界家丑,不容掩耳盗铃。它关乎学术道德底线的坚守,也维系着学界公信。基于此,较之汪晖的“鸵鸟政策”,朱学勤在面对抄袭指控时的打破沉默、积极应对的姿态,饮誉颇广。正因他不讳疾忌医、敢于自证清白,抄袭风波才不至于一地鸡毛,沦为学术派系之争;“依靠权威学术机构独立调查”模式的纳入,也让“朱学勤事件”极具标本意义,为今后廓清“学术腐败”提供了良性参照。

  朱学勤愿做“中国坦面学术抄袭争议的第一人”,胆识可嘉。但正视之态,并非厘清真相的关键;公众的赞誉有加,也无法取代对是非的追问。还原正义,终究需要依据事实基础上的程序化审核,甄别学术产品的真伪,并公之于众,经得起拷问。

  学术理想国若想不覆灭,就要“开胸验肺”。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涉入、调查,得出“瑕不掩瑜”结论,固然推动了学术裁决机制的确立,也让当事人如释重负。但遗憾的是,利益关联,让调查结果疑窦丛生:调查组成员与朱的私交甚笃,让公正性大打折扣;论证过程重“专家表述”轻缜密考据,也让结论无以服众。起码的“回避原则”都没遵守,调查也失之严谨,所谓权威性裁决,注定难逃“亲亲相隐”的嫌疑。

  朱学勤可以“身正不怕影子歪”,学术机构可以消释众疑,方舟子也可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众所周知,正是方舟子秉持“不依不饶”的求真精神,坚持打假,唐骏们的骗局才被揭破,许多伪科学得以“验明正身”。这次,他又不甘沉寂、公开质疑,既检验着复旦大学调查的可信度,又在倒逼学术不端“零容忍”原则的复归。

  然而,“炒作论”与“刻薄说”又沉渣泛起。对方舟子“借机炒作,无理取闹”的指斥不绝于耳,“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必待人太刻薄”的劝告也比比皆是。言下之意,就是权威机构既已发话,无需再刨根问底、较以锱铢,抓人“小九九”不放。说到底,“炒作论”是对“学术打假应不问动机”的常识的僭越;而合理质疑,牵涉着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与个人肚量无关,不应对其抡起道德谴责的大棒。相反,方舟子们的较真,或许能驱动学术规范修补罅缝,避免学术伦理底线的下滑。

  抄袭或污蔑,真理或谬误,明辨是非,需要规范独立的学术裁决,无需利益掺杂下的“口水战”。因而,方舟子的“眼里容不下沙”和朱学勤的“身正不怕影子歪”,都一样值得赞许。求真无错,有错的是讳疾忌医的消极姿态,疲软松懈的学术规范。

  佘宗明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