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凤霞曾经不认字 叶圣陶鼓励她写文章

2011年01月28日 17: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叶圣陶:我钦新凤霞

  杨建民

  一

  1957年6月14日的《人民日报》八版,刊出一篇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散文:《过年》。文章末尾,还有一段编者附记:“评剧名演员新凤霞,解放后开始学文化,去年已读完初中课程。最近,她在休息中练习作文,写了一些生活回忆。这里登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不过五天,新凤霞的另一篇散文《姑妈》,又在6月19日的《人民日报》八版刊出。看来,她的文章是受到编辑特别喜欢的。如果不是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影响,新凤霞当时也许就会以文章著名的。

  编辑同志当时为何会特别关注新凤霞文章呢?这大约与她的文化程度有点关系。解放初期,新凤霞在评剧演出方面,虽已颇有名气,可当时她却并不识字。后来引导她认字的,是侯仁之教授和作家老舍先生。

  当时新凤霞还在天桥一带演戏。为了向民间艺人学习,中文系教授侯仁之与吴组缃,带着学生到天桥看戏听说书。他们带着学生到了新凤霞的小房子后,发现窗台上摆着一排小人书,觉得奇怪。新凤霞就告诉侯先生:“这书是我看的。”侯先生很惊奇:“怎么,你看小人书?”新凤霞具实回答:“因为我不认字,不会看字书。”

  侯仁之先生很为此事感慨。他告诉新凤霞,你爱书,好。要努力学会认字,只有勤劳艰辛出智慧。我相信你会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好演员。你戏演得好,你是能刻苦的;只有刻苦才能做出成绩来。

  过了几天,侯先生派学生给新凤霞送来几本“看图识字”。上面“一”画一个指头,两个指头就是“二”……新凤霞这才开始学着认字。

  老舍先生从美国回来后,与赵树理到天桥听戏,也很喜欢新凤霞的演出。听说她才开始认字,便送给她一盒铅笔和几个白报纸订的本子,让她学着写字。新凤霞问老舍:“您看我这样人还能写字吗?”老舍先生一笑:“能。你就大胆放开手写,不单能写,你练好了字,我相信你不但能看书,你将来还能写书呢。”

  受到教授和作家的鼓励,又有旧戏文里“书生哪怕穷途末路,大好年华正好读书”这样句子的影响,新凤霞开始发愤识字写字。她是个急性子人,学了就想用。练习学了几个戏里的人名,便开始组写短句子。于是,就有了“张飞娶了潘金莲”,“霸王教武则天耍剑”,“红娘见梁山伯下拜”这类人名随意、有趣的组合。

  这样看来,到1957年,新凤霞学认字才不过六、七年光景。她能写出文章,那真是了不得。那么,她的文章,是靠她名演员的名头发表的?不。是文章本身吸引了编辑和读者。

  当时新凤霞开始学着作文,错别字,代用字甚至自造字很多。但是,其中的生活气息极为浓厚,文字又顺畅,显得十分清新。她的文章发表,当时有人以为是其作家丈夫吴祖光代笔。其实,新凤霞文中的用词造句,完全是她自己的。吴祖光不过是帮她改改错别字罢了。《过年》和《姑妈》两篇,是《人民日报》记者夏景凡去吴祖光家见到的。一读之下,十分惊喜。便拿去发表了。

  二

  文章发表后,在读者,尤其文艺界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老作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在读到新凤霞文章后,马上给吴祖光打电话,说新凤霞的两篇文章,引起他很大的震动。这话由不轻易称许人的叶圣陶口中说出,分量可想而知。

  在电话里,叶圣陶让吴祖光鼓励新凤霞多写文章。他还希望见见新凤霞。他想当面来鼓励她。

  不久,吴祖光便和新凤霞一起,去见这位文艺界令人尊重的前辈。他们去了东四八条叶圣陶的家。待人温文的叶圣陶,此时十分热情。他不断夸奖新凤霞,鼓励她坚持写作,取得更大成绩。他告诉吴祖光,新凤霞的作品具有真挚的生活气息,不是一般知识分子能够做到的。这一点,从《过年》、《姑妈》的语言,叙述的灵动流畅可以看得很清楚。叶圣陶先生到底是见识宽博的前辈,他深知这些性情的特别因子,对文艺创作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新凤霞吴祖光当时都非常感动。新凤霞表示,以后一定多写多练,文学家的吴祖光自然愿意支持妻子这样做。

  但是,随之而来的运动将他们夫妇都罩了进去。此时不要说写作,连生存都成了问题。由于连年遭受迫害,一代评剧名家新凤霞竟然因病致残,从此与她展现才华的舞台告别。

  粉碎“四人帮”后,新凤霞虽半边身体不便,但思维未受影响。在吴祖光鼓励下,她一边画画,一边又开始练习写作。

  新凤霞一旦开写,便如山涧涌泉,源源不断。她每天写得极快。有一次吴祖光统计了一下,说她最多一天写了上万字。这样的速度,连曾以“神童”闻名的吴祖光也自惭不如:我从事写作超过了四十年,也从来没有一天写过这么多!

  新凤霞的这些文章,再一次引起叶圣陶的关注。当时的叶圣陶,年届耄耋,病目已久。但听到家里人都说新凤霞文章好,便让他们念给自己听。最早听到的,是新凤霞的《和白石老人的父女之情》。这篇文章真切生动,以致叶圣陶听毕后留下这样的印象:“齐老先生的遗闻逸事也常听人说起,可是都没有新凤霞写的那么真。她不加虚饰,不落俗套,写的就是她心目中的齐老先生。我闭着眼睛听孩子们念下去,仿佛看见了一位性情、习惯都符合他的出身、年龄、地位的老画家,同时也认识了一位敏慧的善于揣摩、体贴别人的心思而笔下绝不做作的新凤霞。”

  接下来,他就让家人去翻检报刊,寻新凤霞的文章。让他们继续为自己读。又听了好几篇,“都满意”。

  这还不算,老人对这些文章的喜爱,光口头称赞不足,还要形诸文字。不久,他填了一首词,专述读新凤霞文章的心情:

  家常言语真情意,读来深印心儿里。

  本色见才华,我钦新凤霞。

  人生欣与戚,自幼多经历。

  尝诵《闯江湖》,文源斯在夫。

  叶圣陶在小序中说:“新凤霞同志每有新作刊布,诵之辄叹赏。因填《菩萨蛮》一阕,藉致钦慕之意,幸笑存之。”尾署时间:“一九八零年秋 叶圣陶”。

  叶圣陶遣词造句,也似乎受到新凤霞的感染,用了“读来深印心儿里”这样的平民浅白话。叶圣陶直说:“我钦新凤霞”,真可用那句熟语形容: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

  新凤霞吴祖光读到叶圣陶的这首《菩萨蛮》词,十分感动。吴祖光代表有疾的妻子曾前往医院探望叶圣陶。叶圣陶问起新凤霞的健康情况,并一再说她写的东西好,希望她多写。吴祖光说,她已经写了不少了,已经编成集子交给了香港三联书店。还说既然先生喜欢,出版后就给您送去。

  不久,吴祖光就将香港三联书店出的《新凤霞回忆录》送过去。书有两指多厚,装帧精美。其中收入几十幅照片;还有丁聪生动有趣,意味深长的插图,真正图文并茂。

  书到了叶家,全家大小都争着看。看了不算,还在饭桌上议论。这引得叶圣陶更想读到。大家忙,他只能抽有空,请家人念上一两篇。有时候等不及,便戴起老花镜,手执放大镜,自己来读上三、五页过瘾。

  当时新凤霞的文章已发表颇多了,也很受读者喜爱。报纸便想着应该有人写文章指出新凤霞文章的好来。当时在《人民日报》任职的姜德明,听说叶圣陶极喜欢新凤霞的文章,便去函约请他写一篇谈新凤霞散文的文章。1980年8月18日,叶圣陶在给姜德明的回信中说:“新凤霞经历丰富,又能体会人生,是一位好作者。”不久,他在给姜的另一封信里,又称赞新凤霞文章说:“我喜欢这样朴素干净,洗尽‘文学腔调’的文字。”“朴素干净”、“洗尽‘文学腔调’”,真正是新凤霞文字的优长及脱俗之处。

  又多读了些新凤霞的文章后,叶圣陶欣喜之情益发加深。吴祖光曾经对他说,让他方便时写几句话,鼓励鼓励新凤霞,叶圣陶一直系念于心。1981年3月,叶圣陶抽出时间,花了很大功夫,写成一篇文章——《我钦新凤霞》。

  在文中,他对新凤霞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做了这样的议论:“新凤霞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她是祖光的夫人,得到老舍先生的鼓励,得到许多好朋友的支持,这些当然都是条件。但是有了这些好条件准能写出好东西来,怕也未必。主要还在她生活经历丰富……但从另外一方面想,跟她同辈的演员,经历大多跟她相仿,也有写回忆录的,象她这样畅达而深刻的似乎不多。这又为什么呢?”

  叶圣陶对此作了这样的分析:“写东西当然得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可是把经历写下来,要写得像个样儿,还得有一套本领。新凤霞就有这套本领,她能揣摩各种人物随时随地的内心世界,真够得上说体贴入微了。”

  最后,叶圣陶综合起来评价说:“是否可以这样说,新凤霞在舞台上取得成功,就因为她从小养成了观察和揣摩的习惯。观察和揣摩本来是生活的需要,做事的需要,同时也是写东西的先决条件,而在她已经成了习惯,难怪她能写得这样好,让人读了就像看她演戏一样受她的吸引。”

  这篇文章,后来在报刊上发表,又作了新凤霞一本书的序言。就在今天看来,其中对新凤霞人与文的评价,仍十分恰当而深入,是领会新凤霞文章魅力的重要参考。

  陆陆续续,新凤霞发表出版了大量作品。在她的第四本书出版后,叶圣陶以为,作为作家,新凤霞可以名副其实了。于是,由他与人介绍,新凤霞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叶圣陶还对人说:新凤霞是个旧社会的戏曲艺人,新社会的写书人,是空前绝后了。

  1984年10月,是叶圣陶寿高九旬的生日。曾拜齐白石为师的新凤霞,感于叶老的看重,以齐白石的画风,给叶圣陶绘了十大只蟠桃,以为寿礼。这当然是预祝叶圣陶百龄的意思。

  叶圣陶见到画后,十分喜爱。他立即吟出一首七言绝句,以表感谢:

  宛睹缶庐白石毫,凤霞寿我十蟠桃;

  心灵手巧多能事,剧艺文章价并高。

  后序“凤霞绘蟠桃惠贶酬以一绝   一九八四年十月叶圣陶”。

  叶圣陶以为从新凤霞的画里,看出了齐白石的味道,同时称赞她“剧艺文章价并高”。

  1988年,94岁的叶圣陶先生逝世。吴祖光写出一篇悼文:《叶圣陶先生不朽》。他回顾了与新凤霞一块拜访叶圣陶的情景,他说叶圣陶是第一个对新凤霞寄以厚望的老前辈。在新凤霞去世后,吴祖光在纪念文章里,还一再提及叶圣陶对新凤霞关心鼓励的事。他认为“新凤霞没有辜负他(叶圣陶)的心愿,她一生取得的成就是古今中外无人可以取代的”。

  今天,叶圣陶、新凤霞、吴祖光均已成古人,但他们的文章在世,让今人阅读起来仍怦然心动。那一辈人的神仪风采,透过作为、文字,依然熠熠生辉,让后人仰慕不已。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