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之后尚有难题:互联网夺走用户

2011年02月18日 08: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免费之后尚有难题

  张 贺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通常是免费的,比如阳光和空气。而现在,在中国人的免费物品清单上又将增加一项——公共文化设施。近日,财政部、文化部出台政策,规定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将“零门槛”免费开放。这是国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这项惠及全民的政策,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赞扬。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有望日益均等化、便利化,对于改善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良好的愿望不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充分条件。免费以后,公共文化设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一次不是经费的匮乏和设施的老化,而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夺走了用户。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图书馆、博物馆等作为知识中心的地位已经被极大削弱了。如果不调整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增强吸引力,那么即便免费开放,也很可能遭遇乏人问津的尴尬。这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就拿图书馆来说吧,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我从天津坐火车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早上8点钟赶到白石桥国家图书馆门口时,已经有大批读者排起了长龙。在国图的各个阅览室里,查资料的、记笔记的、上自习的人黑压压一大片,晚来的读者只能在门口候着。而今天,这样壮观的景象已经看不到了。

  有了互联网,图书馆就不再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了。图书馆的许多传统服务如图书借阅、报刊浏览、资料查询甚至名家讲座,现在点点鼠标,立时可现,有什么必要非去图书馆呢?当年我的一位同学准备出国留学,需要提前向图书馆预约,才能看到国外出版的一本大学专业名录。今天类似的信息在网上一秒钟就可以得到,而且免费。不客气地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需要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时候没有免费开放,现在出台免费政策,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由于多年不去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现在许多市民对于相关设施的知晓率非常低。据中央财经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北京市只有47.8%的市民知道离家最近的公共图书馆。而文化馆的知晓度比图书馆还低,仅有19.8%的市民知道自己家附近的文化馆。某广播电台的两位节目主持人在念到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的消息时,竟然说不出文化馆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相信有类似疑惑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阻碍民众走进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那点儿本来就不高的收费,而是过时的、低质的服务。如果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能够在免费以后,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让那些新颖活泼、有益有趣的内容吸引群众主动走进来,使文化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那么这项政策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

  无论如何,免费开放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好事要办成实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善意,更要有扎扎实实的调查和应对。决不能像电影《非诚勿扰》里所说的:“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现在贼心贼胆都有了,贼却没了。”如果那样,就太遗憾了。

  张 贺

  (作者为本报编辑)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