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叶永烈:作家首先是思想家 中国缺乏科幻大师

2011年02月18日 10: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叶永烈: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主要著作为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有人说中国有“两个叶永烈”,一个是科普的叶永烈,一个是纪实文学的叶永烈,此言非虚。无论是科普文学还是纪实文学,无论是从国内到国外,叶永烈一直在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日前,借着叶永烈来深演讲的机会,本报记者就文学创作、纪实文学以及科普文学等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专访。

  创作源于兴趣

  记者:你是一位很高产的作家,现在已经出了300多部著作,作品也影响了好几代人。其中《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深受读者喜欢,当时你为什么会投身到科普写作?

  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是我20岁的时候参与编写的,现在出版了两亿一千万册,我当时20岁,第二年便出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从事科普文学的写作也不是偶然,我在北大读的是理科专业,但是我又爱好喜欢文学,于是就用文学的笔调来写科学,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我进北大见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右派斗争,因此当时我想远离政治,相比而言,科学小品是一块安全地带。

  记者:你对文学的爱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11岁投稿给《温州日报》这件事情对你后来的创作是否有很大影响,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叶永烈:那时是我小学五年级,我看到《浙南日报》的投稿箱,便写了一首诗投稿,没想到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问“叶永烈小朋友”多大了,上几年级。回信后又过了一星期,我写的《短歌》发表了,竖行排版还特地标明作者是“11岁小学生叶永烈”。这是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我的文学道路就是报纸的“小豆腐块”开始的。我从此更爱好文学,直到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我依然喜欢写作、投稿。

  记者:80年代后,你从科普文学创作转向纪实文学,尤其是当代重大政治题材方面,写出了《红色三部曲》、《毛泽东的衣食住行》、《胡乔木传》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纪实文学,这种转变对你而言,是兴趣使然还是其他的原因?

  叶永烈:从远离政治到专写政治,这首先看出那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了,加上我对政治这方面一直有兴趣,随着年龄渐长,科普写作已不能反映我的所思所想。因此,我把视角更多地放在国家、时代的命运和人民的呼声上,于是我选择了纪实文学。

  我的作品是用事实说话

  记者:从事这种政治题材方面的写作经常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叶永烈:这确实不容易的,因为我是学理出身的缘故,特别重视严谨,因此一开始写这方面的作品便很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我的作品中有很多注解,我会找到出处,来源。此外,在很多采访中也有说明,何时何地何人,总之要做到言之有据。

  记者:你说过,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你是如何理解真实两字?

  叶永烈:在我看来,真实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观点正确,二是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说的是,思想要和党有关的文件精神相一致;“史实准确”则是,掌握的资料、采访必须是真实的,我的写作坚持九个字“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我可以说,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用事实说话。

  记者:最近几年,你经常出国游历,边走边写成为全新的创作方式,你出了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你说这套书不是一般的游记,那你希望通过这套书告诉读者什么?

  叶永烈:这套书已经出了20本,当中包括我在美国、埃及、迪拜、新加坡、朝鲜等国家游记。现在我经常出国,这套书也是用我的眼睛看待国外,我的视角主要是从文化和历史的底蕴,希望通过我所观察的带给读者思考。

  中国缺乏科幻大师

  记者:现在很多人出书都很容易,图书市场的书也参差不齐,进入读者视野的书多了,同时选择也难了,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叶永烈:我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图书市场,连续12年都去参加全国书市。现在中国一年出版27万种图书,也成为出版大国。书多显示出文化繁荣,但在书海中,能真正留下来的才是精品。时间就像一面筛子,可筛去平庸,留下精华。我一直提倡作家写书要写成青铜雕刻的作品,经受历史的考验,不要写冰雕式的作品。

  记者:中国当前的文学界,科幻文学是薄弱一环,包括各大文学奖和文学排行榜都鲜少见到科幻作品的进入,你认为原因在哪里?

  叶永烈:目前新生代的科幻小说家中,虽有不少不错的作品,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家,科幻小说的号召力也在减弱。从生存环境上看,在我国,科幻文学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主流文学界看不起科幻文学,觉得它是属于通俗文学,而科学界则认为科幻文学是想像出来的,没有科学依据,科幻文学便在“夹缝”中求生存;从科幻作家本身来看,我认为,中国至今没有科幻大师。成为科幻小说作家要求相对高,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科学知识、文学素养、大胆的想像力,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记者:在你看来,在中国,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得上科幻大师呢?

  叶永烈: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书店里有一大排的科幻作品,我在想,如果中国有一位科幻小说作家的书能在被翻译成英语,也在美国的书店里有一大排的位置,那就能说明这位作家是大师。中国科幻需要走向国际。各国都有自己的科幻大师,这方面我们中国仍需努力。

  记者:现在的玄幻小说发展的很快,但是总体质量不高,真正能让读者认可的很少,你怎么看玄幻小说?

  叶永烈:我也注意到这种现象,玄幻小说的确很多人在写,而且多半是网络写手。玄幻小说的入门门坎比较低;科幻小说还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虽然其中也有大量的想像力,但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而且能让读者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比如《诛仙》等有些玄幻小说还可以,但是有一些就有点荒唐。

  记者:如今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已经崛起,你是如何评价这一批作家呢?

  叶永烈:郭敬明的《幻城》我看过,写的还可以,语言构思都有意思。他代表的是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作品是人生经历的反映。作家首先是思想家,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因此作家要善于思考和观察。对于年轻的作家,我持鼓励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成熟,因此体现在作品中的东西也会越成熟。

  尹春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