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晨报:谁夺走了我们的科学素养

2011年02月25日 10:0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科学是祛魅,是回到经验有效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它不认同神圣、崇高、伟大,可当我们处处有禁忌、有敏感时,科学精神又怎能不被遮蔽?总有云山雾罩,就总有愚昧、无知和反智。

  据日前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中国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准。

  科学素养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07年底,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是6.2%。这意味着,至少近半数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科学素养不合格。

  乍一看,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的教育不是向来以注重基础、严格筛选而著称的吗?我们学生负担不是已大到多次“减负”后,依然沉重吗?怎么连基本科学素养都过不了关呢?

  原因不外乎三点:

  首先,我们教育不以提高基本科学素养为旨归,至少在实践上不够重视。素养很重要,可能变成分数吗?如果无法转化成升学率、优秀率,老师的奖金怎么算?学校的报表怎么填?校长们的牛可怎么吹?所以,我们只培养考试型人才。

  第二,我们社会也不鼓励基本科学素养,专业课再好,没“社会经验”,则找工作难,混出头更难。什么是社会经验?就是要学会说正确的废话,善于揣摩长官意志,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尊严,以向上的名义不择手段……总之,都是课堂上不讲、教科书里不写的,完全靠你的揣摩功夫,揣摩透了,你才是“聪明人”,才能晋升为“人才”,有了这样的快速通道,谁还肯下功夫去苦读呢?谁还在乎什么科学素养呢?

  第三,我们缺乏一个弘扬科学素养的氛围,相信科学,是因为人们看到科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是,拥有所谓的科学素养,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用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那么,课堂上老师再弘扬科学,也没希望,因为课堂教育敌不过社会教育,学生在校门内还讲理性,一入江湖,立刻就成了老油条。

  不能说我们不重视科学,毕竟我们的科学家又能当官又能成名,甚至抄别人论文、拿两个克莱登头衔便出来蒙事的,也颇有人在。但现实是,科学素养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提上去,它与社会的深层结构息息相关。

  科学是祛魅,是回到经验有效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它不认同神圣、崇高、伟大,可当我们处处有禁忌、有敏感时,科学精神又怎能不被遮蔽?总有云山雾罩,就总有愚昧、无知和反智,如此看来,要想提高全民的基本科学素质,还是要回到老话题上去,即:不是仅仅将科学当成工具,而是要真正复归科学精神。

  蔡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