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无锡清名桥古街区重现风华(图)

2011年02月25日 14: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近日在京举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推介会,重点推介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及运河文化与申遗等内容。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等出席。

  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周泰伯由中原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罗哲文先生称其为“大运河最精彩、最繁华、最令人怦然心动之处。”

  清名桥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跨越运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多次重修,现存桥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该桥系单孔石拱桥,全长43.4米,顶面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径12米。桥身全用花岗石构筑,桥形雄伟古朴,不尚雕饰。

  清名桥是运河无锡段最具特色的古桥(见图),是古运河“水弄堂”的标志。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街区在宋代以驿道驿馆成雏形,至明清而兴旺。古运河和伯渎港两条历史文化水道在街区相会,并至今保留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充分展现了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街区内沿运河两岸粉墙黛瓦、前店后坊的江南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除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外,还有达官贵人的“官码头”、寺庙的“神码头”、运送蚕茧丝绸的“丝码头”、装载砖瓦的“窑码头”等。由于受到良好保护,至今依然保留着原生态风貌以及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古河古桥、古寺古塔、古街古坊、古窑古宅等交相错落,组成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吴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也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风貌河段。近年来,无锡南长区着力保护街区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脉、创新街区发展、复兴街区功能,按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和传统样式修缮或复建南长街两侧等建筑房屋近300间,民居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张氏嘉乐堂、王氏槐荫堂、薛南溟旧居等多间名人故居、老宅修复完成;加强水上桥梁的保护修缮,主要保留和规划桥梁达11座;将16家工业企业迁离了运河两岸,完成污水管网的铺设;河道清淤,整治运河驳岸,目前古运河南长段水质逐步好转。

  为挖掘清名桥街区古运河文化精髓,南长区修建了运河文化芝术馆、中国丝业博物馆,复原、搭建沿河古戏台、古书场,恢复锡剧表演、评弹曲艺等,重造无锡“戏码头”;保护好聚落生活元素、社区文化,开展民俗体验,展现运河人家风情,努力打造“活态博物馆”。

  南长区委书记刘霞认为,修复改造后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江南文化特色,延续了运河古韵的历史文脉,为无锡百姓及广大游客寻求“老无锡味道”、品味运河文化、体验太湖风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本报记者 赵川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