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台湾出版人朱西宁与张爱玲断交始末

2011年03月01日 10: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朱西宁(右)和晚年的胡兰成 (资料照片)

  因为痴迷张爱玲,台湾出版人、作家朱西宁捎带着也喜欢上了胡兰成。不仅如此,朱西宁先把张爱玲这位反目成仇的昔日恋人接到自己家里住,又出钱帮他出版了作品集。

  朱西宁对张爱玲的喜爱,打他还在大陆当兵时就开始了——他年轻时跟着军队颠沛流离,跑遍大半个中国,口袋里装的唯一一本书,就是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

  等国民党战败,朱西宁跟着到了台湾,把对张爱玲的这份痴迷也随身带了过去。他刚到台湾时,张爱玲可不像如今这般风靡。她的文学作品,被很多人当作是鸳鸯蝴蝶派一类的通俗小说。许多搞纯文学研究的人,甚至觉得张爱玲和琼瑶没什么两样,一般的读者更不知道张爱玲是谁。成为知名社会人士的朱西宁到处替自己的偶像说好话,据女儿朱天心回忆,他“就像个传教士一样”,不断到大学讲张爱玲,在公开场合演讲的时候,也总把重点放到张爱玲身上。

  朱西宁的这番热忱,也打动了张爱玲,他们开始有通信,通常是谈论文学,信里,张爱玲说朱西宁:“你就是沈从文笔下那个最好的小兵。”

  1974年,一次,朱西宁又在演讲中提到了张爱玲,并且顺带谈起张爱玲的前夫胡兰成。此时,一个大学生爆料:胡兰成现在就在台湾。听到这个消息,朱西宁立即动身去寻找胡兰成。据说,他的想法倒也很简单:我看不到张爱玲,能看看胡兰成也好。

  他恐怕想不到,这一找,不但为自己找来了巨大的非议,最后连自己与张爱玲的交情,也由此了断。

  在那时候的台湾,胡兰成名声极差,属于“落水狗”一样的人物。他才华依旧很高,在乡下讲课极好,很轰动,学生很多。但他在汪精卫手下当汉奸的经历,还是被人抖落出来。于是,一些爱国学生便在胡兰成宿舍前面大肆抗议,要“打汉奸”。胡兰成自己并不怕这些东西,但他怕给别人惹麻烦,一时也有点手足无措。他是“党国元老”张群从日本邀到台湾的,这么一闹,真有点呆不下去。

  学生抗议的事情,很快被朱西宁知道了。当时,朱家恰好有间房子是空的,虽然简陋,但是能住人。于是,他连夜把胡兰成接来,安置一些简单的家具,好让他有个地方安身。胡兰成的门生很多,后来干脆在朱家开课讲《易经》。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晚上,大家会来听课。朱西宁的太太就充当伙夫,常常做二三十人的饭菜。

  不料,这件事传将出去,对朱西宁的辱骂声也随之传来。许多人开始“打汉奸”,抵制朱西宁的文章,甚至跟朱西宁绝交。对于朱西宁的老朋友们来说,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他们大概觉得:都是过去抗战的人,怎么能帮一个汉奸?

  但这并没让朱西宁却步。不但如此,为了帮助胡兰成出文集,他凑钱特地办了一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就是后来在台湾颇有名气的“三三书坊”。不消说,这个行为更是惹恼了众人。朱天心记得,那些叔叔、伯伯纷纷和父亲断了联系。她也弄不清,为什么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父亲还是要帮胡兰成,只能揣测,“也许是因为父亲喜欢张爱玲”。

  胡兰成最为人诟病的,一个是他曾经的政治立场,一个是他在对女性方面的私德不佳。然而这两点,朱西宁似乎并不在意。

  据朱天心回忆,老年的胡兰成仍然很有风度。引用台湾著名作家唐诺的话来说,“胡兰成比马英九帅多了,英挺、干净”。因此,当胡兰成客居朱西宁家讲课时,还是有无数女学生前来旁听,甚至为他争风吃醋。据说,胡兰成喜欢走路散步,而且每次走路都很慢,结果他身后总跟着一群穿高跟鞋、打扮入时的女生,成为当时一道风景。还有些女孩子们讨好的小伎俩,说起来也好笑。比如,胡兰成衣服洗好晾干,就有很多女生抢着去叠起来。还有的女生,会做一些小菜带来给胡兰成吃。但朱天心说,这帮小公主在家其实什么都不做,手艺都很差,结果“连我吃都觉得难吃”。

  还有一个女学生,常常大声背诵张爱玲的小说,试图用这一方式来吸引胡兰成注意。这个女学生是萧丽红,日后也成了台湾著名女作家,受到两岸三地不少读者喜爱。

  朱天心回忆说,面对这些年轻女性的倾慕,暮年的胡兰成表现得很冷静,也很君子,既没有利用,也没有表现出一点不恰当的回应来。朱西宁对胡兰成的好感,也许与此有关。

  那段时间里,张爱玲一直与朱西宁有书信往来。有一次,朱西宁竟然在写给张爱玲的信中,替胡兰成开脱,还把胡兰成与朱家人一起游山玩水的照片寄了过去。

  现在想来,朱西宁大概以为,自己是在撮合这一对昔日恋人:既然你们都是我喜欢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为什么不能重新开始呢?

  在信里,朱西宁试图用男人的道理去说服张爱玲,这等于让张爱玲承认,胡兰成对于感情的态度就是这样子,他对生命中每个女人都有完整的爱。

  但这封信之后,张爱玲就和他断然绝交,从此音讯全无。

  雨嘉(本文据作者对朱天心、唐诺夫妇采访录音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