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文化外交官对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工作的记忆

2011年03月01日 17: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梁沈修简历:

  梁沈修,1934年出生,籍贯河北,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学院。1957年开始长期在对外文委、文化部外联局从事文化外交工作,曾在中国驻苏联、罗马尼亚使馆主持文化处工作。上世纪80年代起发表小说、译作及杂文160多万字,曾任文化部《文化交流》副主编、《对外文化交流通讯》主编。

  “我认为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的确非常重要。那段时间,我国不遗余力地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争取朋友,正确地宣传新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就。对我而言,那也是段很难忘的历史。能参与这项工作,我无怨无悔,备感骄傲。”面对前来采访和挖掘“新中国文化交流早期记忆”的记者,文化部外联局退休干部梁沈修老师一面从书柜中往外搬着厚厚的资料,一面感慨万千地说道。

  1957年,从哈尔滨外语学院毕业的梁沈修被分配到对外文化联络局(后为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主要负责对外文艺演出交流,后又长期在我国驻外使馆从事文化外交工作,到1997年从文化部外联局退休,正好40年的时间。回首过去,他有着数不清的难忘故事。

  难忘国家领导人的关怀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文化联络局的成立令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得以真正有领导、有规划、有方针、有序地进行。后来的对外文委更囊括了学术、文艺、国际比赛及世界名人纪念大会等各方面的交流,统筹管理,严格把关。据梁沈修介绍,该机构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的直接关怀下,汇聚了夏衍、阳翰笙、肖三、洪深、陈忠经等经验丰富的人士,后又吸收了楚图南、屈武、丁西林、曹瑛等加入,下辖了一批忠实贯彻中央政策、奋发有为的各级骨干力量,为从事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扩大新中国的影响做出了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承认我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处于疑虑、观望和犹豫不决中,有些国家甚至持敌视、抵制态度。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我们广泛宣传、广泛交友、扩大声势、吸引同情,而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外交的一翼”,确确实实起到了“先行官”“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

  最初,中央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主要依赖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后来范围逐步发展扩大。出访艺术团展示了新中国人民和文艺工作者友好诚挚、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具有直接的宣传展示作用和极大的影响力。

  让梁沈修尤为记忆深刻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出国艺术团非常爱护和重视,认真审查、严格把关,为艺术团出访奠定了基调、宗旨和政策。毛主席向出访艺术团提出“宣传、友谊、学习”三大任务;周总理也提出“寻求友谊、寻求和平、寻求知识”的方针。周总理在审查出国艺术团节目中起到了把关和指导的作用,如去伊斯兰国家不能有《打猪草》之类的节目,去西方国家要减除《翻身道情》、《月牙儿五更》等旧社会苦情节目等。

  以礼和情打动 来华外国艺术家

  在国内期间,梁沈修曾多次接待外国大型艺术团。1954年9月,苏联莫伊塞耶夫舞蹈团来华访演。周总理在中南海宴请全团,刘少奇、朱德、陆定一都出席了。后来,毛主席突然赶到并和大家一一握手。听说毛主席没有看过演出,而莫伊塞耶夫舞蹈团第二天又要赶去上海,舞蹈团的姑娘们立即拉开饭桌,脱掉高跟鞋,跳起了《少女环舞》。大家认真地跳着,很多人的丝袜都磨破了……1984年,梁沈修在驻苏联使馆工作的时候,亲眼看到团长莫伊塞耶夫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莫伊塞耶夫说,那是他一生中受到过的最高礼遇,永生难忘。当时,在与苏联的文化关系中断18年之后,作曲家瞿维和上海芭团副团长蔡国英、芭蕾舞演员郁蕾娣到莫斯科的莫伊塞耶夫舞蹈团访问,年过古稀的莫伊塞耶夫在排练厅等了一个多小时,一见到来自中国的朋友立即紧紧拥抱,热泪盈眶。

  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苏联大剧院在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演出了《天鹅湖》、《吉赛尔》,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两次观看并接见有关演员。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看了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的演出后,写下了“刚柔相济,仪态万方,轻如随风絮,娇若冲天羽”的赞美诗篇。访华经历也让乌兰诺娃对中国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她说,当看到新闻纪录片中上万中国人民挑着土筐往来穿梭建设水库时,她怎么也忍不住感动的热泪。“这样勤劳的人民,这么团结一心,这么热爱生活、向往未来,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他们!”

  梁沈修说,1961年至1964年,日中文化协会每年都会安排进步文艺团体来华访问,包括日本合唱团、蕨座、新制作座、前进座、松山树子芭蕾舞团等。毛主席、周总理先后接见了他们,观看他们的演出。周总理还曾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与蕨座演员一起跳舞,令日本演员备感亲切。1965年4月至6月,由日本著名戏剧家金丸千寻、泷泽修、杉村春子、东野英治郎率领,6个著名的演剧团体组成的日本话剧团一行60人到中国访问。两名“打前站”的友好人士来了以后提出一个请求,要求在北京下火车后不坐车,徒步走到新侨饭店。为此,北京市外办组织了约1万人夹道欢迎,还做了很多标语牌,学唱了很多有关亚洲同胞的歌,一边唱歌一边喊口号迎接他们的到来。6月20日深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周总理接见了日本话剧团全体人员,就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意义、中国对核武器的立场、中国政府的承诺、“尘埃东飘”等问题做了长达4个小时的阐述,日本朋友对此表示信服——作为当时的记录人员,梁沈修记录了足足有30多页。

  在记录本上 写下周总理的嘱咐

  梁沈修说,当时的对外文委拥有30多个语种的外语人才,包括柬埔寨语、塞尔维亚语、葡萄牙语、阿尔巴尼亚语等稀有小语种。还有英、法、德、日、俄、西文的精英,都可以做同声传译和首长接见翻译,经常被工会、作协、妇联等单位借去开国际会议。

  除了业务过硬,这些人员在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素质,忠实敬业、纪律严明、不卑不亢。1952年由洪深局长亲拟的《最低限度国际礼貌》和1981年制定的《涉外人员守则》是他们切实遵守的原则和条例,规范着他们的行为。在梁沈修的记录本上,还清清楚楚地记着周总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讲原则,讲尊严,讲分寸。”梁沈修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人员,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为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已。”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84至1987年,梁沈修被派驻苏联大使馆主持文化处工作,为我国的文化外交工作履行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在中苏关系尚未完全解冻的情况下,他按着国内的指示,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促成我国著名歌唱家胡晓平成功访苏,成为文艺界的“破冰之旅”;经他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收藏在列宁格勒的《红楼梦》的一个版本得以全书翻拍并送回国内,受到红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梁沈修还与几位俄罗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纪人物”来往紧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乌兰诺娃晚年一度拒绝任何记者的采访,却对梁沈修的探望表示热情欢迎;列夫·杜马舍夫是50年代苏联派到中国的音乐专家,在中国工作6年,帮助我国组建了第一个乐团即中央乐团,培养了严良堃、秋里、郑小瑛等一批优秀的指挥家,梁沈修在任期间经常登门探望他。有一次,秋里听说老师生活困难,托人带去200美元。当梁沈修亲自登门转交时,杜马舍夫的夫人娜塔莉娅打开信封一看便泪流不止:“30年了,中国朋友没有忘记我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