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面对网络挤压 上海欲建大型书城留住“文化空间”

2011年03月09日 1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3月9日电 题:面对网络挤压 上海欲建大型书城留住“文化空间”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复旦大学研究生刘旭腾惊讶地发现,仅仅一个寒假的时间,学校周围又消失了3家书店。其中,经营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心平书店”,在国年路上已存在了15年,在许多学生心中,它已成为校园的一部分。

  “文科类的书不好卖,我们要换地方去专门卖财经类的教材了。”“三人行书店”的老板说。这是复旦大学研究生宿舍区内的最后一家人文书店,近日正在打折清库。

  随着电子书的普及和网络书店的折扣竞争,实体书店近年来步步败退。2007年,贝塔斯曼连锁书店败走中国;次年,上海第三大书店龙强书城宣布歇业;2010年,上海季风书店徐家汇店闭门谢客……2011年新年伊始,上海的第二大书城博库书城也出现在了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第十批拟认定“特殊困难企业”》名单上。

  一边是电子书阅读器的日趋普及,一边是网络书店的低价折扣,实体书店不光“前有狼后有虎”,还要面对自身租金上涨、运营成本上升等问题。一些书店不得不开辟活动场地,以租金作为运营补贴,或者引入“咖啡馆书店”这样的模式。

  “单靠售书,一般书店在上海根本难以为继。”沪上首家咖啡馆书店“汉源书屋”的经营者、著名摄影师尔冬强对中新社记者说。他认为,各种商业成本和势力,正在挤压城市的文化艺术空间。

  在尔冬强看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变,实体书店受到影响是必然的。不过,阅读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他的汉源书屋,随处能看到手拿Ipad看书的青年男女,感受着书店的氛围。

  “虽然很多人热衷网上买书,上海书城却依然人山人海,可见书店的资源并不够。”尔冬强说。

  在近日出台的上海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建立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了重要的一环。

  9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未来五年,上海将建立两个标志性大型书城。该书城将集文化、阅读、展示、娱乐、休闲、生活、商业等于一体,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

  “书店不仅是单纯购买图书的场所,更是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阚宁辉说,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应有一个老少咸宜的文化空间作为托盘,否则国际大都市就无从谈起。

  然而,上海更需要的也许是阅读氛围。“现在只有教学辅导书和经管类书籍比较卖得动。”复旦大学后门一家书店的老板说。

  尔冬强说,有一个大型的文化空间固然好,让更多爱书人有了去处,也给签售、文化讲座提供了机会,但他更希望书店能遍布在上海的各个寻常巷陌,让读书成为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时,书店就像超市,出了家门,拐个弯就能到。”(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