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借枪》突破谍战剧,“安德森”死得窝囊

2011年03月10日 12:4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是谍战剧,是“英雄剧”

  《潜伏》之后,姜伟再度携手龙一;《秘密列车》和《告密者》之后,张嘉译再度出演谍报人员;《身份的证明》、《爱在苍茫大地之后》之后,李乃文再秀“新一代男星”的妖冶演技;还有在“神探狄仁杰”系列大出风头的“李元芳”张子健化身法租界游手好闲的华人警队队长……所有这些信息,都让《借枪》在开播前,成为我对近期剧屏的第一期待。

  许多媒体已经把《借枪》定位为接棒《潜伏》和《黎明之前》的谍战剧。从开播前的片花和前几集所展示的热播潜力来说,这是一种合理的期望。但从剧集本身的故事形态来讲,这又有点外行:《借枪》虽然主人公的身份是情报人员,但他所热衷的情报工作,却一直没能成为剧中地下工作的真正核心。隐身幕后的情报员最后竟成了媒体聚焦的刺客!这样的戏无论如何是不能归类在“谍战剧”概念下的,说是“英雄剧”、“文学改编剧”或“抗战抵抗剧”应该更准确些。

  剧情和对话出彩,“安德森”死得窝囊

  虽说还是《潜伏》的编、导班底,视觉风格上也有所承继,但《借枪》和《潜伏》的观赏诉求不一样。《潜伏》诉求就是悬念、戏剧化,《借枪》则又多了一层煽情,甚至大有笼罩前两者的趋势。一上来就没钱,然后借钱、骗钱,以致被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追账,还赖账——同为英雄的“熊阔海”跟“余则成”“刘新杰”相比,简直是太窝囊了!不止窝囊,而且堪称中外影视有史以来最苦命的一个谍报人员。不仅熊阔海,他的上线、下线、朋友、同事,甚至连房东、军统特务头子……无一例外都掉进了“缺钱——找钱”的黑洞里,这貌似夸张、荒诞的设计,既给全剧带来了不错的驱动力和戏剧性,也为故事带来了更贴近那个历史艰难时代中国人生存处境的揭示,它带有文学的写实性,同时为塑造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做了很好的准备。

  《借枪》的编剧非常成功,剧情之外,对话的部分也很出彩,曲艺的元素、市井的元素,包括将原来“略显程式化的革命话语”挪到财迷转向的军统头目杨小菊嘴里……既能品出原来《潜伏》中姜伟的韵味,也能看到加入龙一、林黎胜后所带来的丰富。如果说还有什么明显的遗憾,那就是张子健扮演的“安德森”死得有点窝囊。虽然为“兄弟情”和后来“熊阔海”行刺成功做了说得过去的演绎与铺垫,但“煽情”的指数多少还是有些降低。如果这个人物能在乱战中,以个人的身份参与暗杀,之后再因出手而牺牲,或许更能烘托出高潮。别忘了,《借枪》的片尾曲可是直接借用了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来煽情,原曲里本就有种前仆后继的悲壮与从容,挪用到天津这座洋房和教堂林立的城市里虽不显得隔膜,可理由总该再充分一点吧。这种“充分”只让革命者和一两个女性来承担,似乎仍嫌不够。

  “熊阔海”不输“余则成”

  众配角演技多华彩

  《借枪》的表演总分绝对可以打到90分以上。这从配角就能看出来。“英雄剧”里,女性角色不容易出彩。可颜丙燕和罗海琼都分别展示了自己更广阔的演技前景。《借枪》的“周书真”,让人看到颜丙燕已经是她那个年龄段里最会演戏的两三个女演员之一了。而“裴艳玲”则是罗海琼从艺以来最有华彩的一个形象。李乃文演戏一贯充满神奇,“杨小菊”的表现让人想起了大红前的林永健和黄海波,但李的扮相和戏路又比林、黄有先天的优势,似乎是能脚踩“演技”与“偶像”两只船的演员,这样的星途轨迹,又有点近乎一个“反派版的王志文”。

  演“于挺”的王劲松,是这几年已渐渐升到“领衔主演”级的实力演员,以后说不定会大红。《潜伏》里的著名地主“王占金”崔嵩,这次演了一个同样古怪的借枪人“老满”,此人的喜剧功力应该不在范伟之下。《借枪》里的几个日军角色也是亮点,在“狠”与“怪”上,较以往影视中的侵华日军气质都更强悍,这可能更像战争年代的日军。过去的影视,不是完全丑化敌人,就是歪用人性化,把侵略者写得跟被侵略者差不多。《借枪》很可能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点。

  最后表扬一下张嘉译:从《头发乱了》到《埋伏》再到《左右》,大银幕上的张嘉译一直在一种稳步前行的状态下开发着自己表演上的个性。只可惜这些年内地电影一直陷在票房的虚荣与利欲里难以自拔,实力演员能得到的机会太有限,主要舞台还是电视剧。荧屏上的张嘉译,过去总以“警察和居家男人专业户”的形象示人,这两年因《蜗居》里“宋思明”的人气,和《告密者》里“杜盛奎”、《你是我兄弟》里“马学武”的发挥,有了较大突破。“熊阔海”应该算是一个累积性的爆发:贫、诡、无力、绝望、疯狂、急智……之前看到有媒体说“熊阔海”这个人物的演绎,不比《潜伏》里的“余则成”差,此话说得很公平。况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