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

2011年03月10日 17: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春节,法国巴黎意大利广场悬挂的红色春联。

  宋晓霞

  2010年春节刚过,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使我踏上了去往法国巴黎的旅程。从巴黎的地铁里出来,赫然看见路两旁的灯杆上夹道挂着红色的春联:“合境平安,四海升平。”一边是中文,另一边是法文。对联上面还配着一对中式的红灯笼,与法式的路灯相映成趣。2004年,同是在法国巴黎,同是为了庆祝春节,艾菲尔铁塔在几百盏红色聚光灯的照耀下身披红装,成为中法文化年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的新春祈福,给车水马龙的巴黎街道润入丝丝喜气。喜庆的春联,蕴含着世界和平的意念,它的深处是中国人关于天地万物的宇宙论。万物皆化,红色春联所散发的和平世界观却常驻永存。它们体现着快速发展的中国最新获得的自信,在人文上与中华文明形成了源流根枝的关系。

  在海外研修的经历,也可说是一个学习在什么意义上去想象中国,以及如何做中国人的经历。这使我有机会重新了解和想象在国内无暇顾及的那部分“中国”。欧洲的现实生活与博物馆里的古典和当代艺术,让我领会到一个更丰富、更完整、更有活力,甚至更高尚、更高雅的“中国”。

  从那一刻起,我萌生了做“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想法。在这个选题的背后,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以不断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平崛起的现实。这个选题的核心,是在全球图景中重新定义“中国”,即重新创造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问题。该选题包含两个主要的研究题域。

  其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对此,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地了解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以及这种印象的来源及其文化逻辑。

  其二,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我们如何自主地塑造“中国形象”。在中国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经济大国的历史关键点上,以全球性的战略眼光重新塑造“中国形象”,这其实是如何在全球图景中重新定义“中国”的问题,也就是在当代世界中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位置。

  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在根本上是一大文明母体,是一整套古老的但至今犹存的文明形态,它是由很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和文化组成的文化集合体,“多元一体,合而不同”。

  “中国”不仅仅指中国的社会现实,更是指有待于从中国文化资源中重建和发掘的人文理想,亦即在中华文明中保存的关于普遍的人类的想象和创造,这是一大笔在当代可以对它进行创造和收藏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它们能够打破强权对于“国”与“世界”的想象分野,它们和人类的其他文化精神财富一样,具有恒久的价值;由于保存着这样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中国文化和艺术才具有恒久的价值,中华文明因此才具有助力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能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看做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而应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可能是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或是对中西关系的焦虑或期望,也可能与中国无关,而是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和表述。作为一种知识或想象体系,“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首先与观看者、塑造者的身份和先见有关,他们所拥有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价值参照、认知方式和伦理取向,决定其观看、塑造“中国形象”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判断。其次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相关,包括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化实力。第三,“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也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关。通过研究“形象”生成的意义和结构原则,我们可以探究他们在什么知识领域或世界观念秩序中塑造“中国形象”,他们与中国构成了什么样的文化关系,他们如何在“中国形象”中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

  同时,由西方现代想象构筑的“中国形象”,通过中国现代思想转换成现代中国反思历史、改造现实、憧憬未来的思想视域和问题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形象”所寄托的不同意义的想象,需要进行反译和转译,才能构成讨论的前提。这里的反译和转译不是为了在中国语境中寻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对应物,而是寻找非对应的关联事物,发现两者重叠交错而又互不相同的关系。

  自主地塑造“中国形象”

  在当代国际交往中,话语权的取得不仅依赖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精神的感召力和思想的认同感。全球化不意味着将消解所有历史文明之间的差异,反而更加突出了不同的“文明属性”,各种文明的潜力和文化创造力成为当今国力竞争的软实力。

  近年来,海外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数量已超过古代艺术展,说明中国当代艺术正以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海外以收藏西方艺术为主的现当代美术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其参照体是附着了西方思想观念的历史地形图,它们所指涉的全球性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同中国当前的社会变化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却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失去了这种直接关系,又无法让人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由古及今的变化,终将丧失中国文化主体,只能在西方当代艺术体系中给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寻找坐标。“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当代意识自觉地提炼和塑造中国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和认同感,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自主地发展出新的文化方式,以艺术为媒介塑造“中国形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