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日坛160年后重现祭日典仪

2011年03月21日 18: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月21日,中断了160多年的“清代祭日大典”在北京日坛公园正式举行,演员们表演了根据清乾隆年间文献记载的卤簿仪仗、乐舞和祭坛礼仪三个部分。中新社发 富田 摄  

  中新社北京3月21日电 今天是春分,为历史祭日之时。上午,已中断160余年的日坛祭日典仪首次恢复。这标志着京城“天、地、日、月”四大祭祀典仪均已恢复表演。

  21日上午10时,随着中和韶乐奏响,一位身着龙袍、体格魁梧的“皇帝”缓步从日坛公园内的圆坛西门走来。他率领着十余位大臣缓步登上祭日圆坛,行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是红色的,象征太阳的颜色。

  祭祀活动包括卤簿仪仗、乐舞和祭坛礼仪三部分。64位乐舞生在拜坛下面相继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别表示“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义。

  活动主办方、市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次祭日典仪基本按照“清代祭日典仪”,还原了当时的服装和道具等。

  据介绍,祭日的音乐为雅乐,由金、石、丝、竹、土、木、匏、革等八种材料制成的16种乐器演奏。演奏者手中的64件乐器全部根据史料记载专门定制的,虽然部分乐器已经失传,但尺寸、颜色在文献资料上都有记载,工作人员尽量还原历史。

  祭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礼之一,在规模上虽比不上祭天,但仪式也颇为隆重。现存祭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祭日”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后逐渐消亡,至今已中断了160多年。此次祭日典仪于20日进行了一次先期彩排,3月21日作为春分日则是历史上祭日的真正时间。

  徐伟说,20多年前,朝阳区文化馆曾想复原“日坛祭日典仪”,并做了大量史料搜集和基础研究工作。徐伟还建议,将“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打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