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苏珊大叔”朱之文干嘛要参加选秀?

2011年03月24日 14: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忽 忽

  尼采说过:“艺术,她在人生的光景上披上了一层含混的思想的面纱,使生灵挨过生涯。”网上正在热炒的“苏珊大叔”朱之文或许至今没搞清楚尼采对艺术功能的阐释,也许根本不知道尼采何许人也,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艺术真就发挥了尼采所谓的功能,镀染了朱之文原本平凡的人生。

  来自山东菏泽的朱之文进入公众的视野,源于他在某地方台选秀节目上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个穿着军大衣出场、木讷得让人对其艺术细胞不抱任何期待的42岁农民,却有着浑厚而富有张力的嗓音,让这首歌如同原音再现,把主持人、评委、现场观众惊得目瞪口呆。网友上传的这段视频迅速被点击、传播,中国版“苏珊大叔”朱之文一夜成名。

  与所有迅速蹿红的草根一样,朱之文被突如其来的关注搞得不知所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音乐培训的他,不知道怎样与踏破门槛的记者交流,他表示,这种被关注的生活,一点也不享受,目前,他没有任何商演计划,也暂时不打算接受任何包装,只希望还像以前那样,单纯地唱歌。

  从成名轨迹来看,朱之文身上倾注了无数人对他的期待,他具备许多可以被树为励志榜样的“看点”——大龄,生活四平八稳过了许多年,按照既定道路走下去,一生出头无望;身份反差,一个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无心的跨界成果必然比某些奋斗多年的专业人士的所谓专业之举更受关注。

  然而热闹是别人的,期待也总是别人的,往往与当事人无关。朱之文以及其他草根明星的走红,大抵反映了人们对庸常生活的厌倦,他们迫切需要看到像自己一样默默无闻或者比自己更碌碌无为的人生活出现拐点,看到别人的转机,或多或少都能让自己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凡日子陡然升腾起一线改观的希望。

  综观此前大红大紫的草根,无一不是往明星、商演的路数上靠。成名前都自称,艺术之于他们,是爱好,是一日三餐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是他们平凡人生中自己涂鸦的一抹亮色,没有艺术,人生何其黯淡无光;成名后,艺术摇身一变成为谋生手段、致富工具。谁说艺术无用的?前看后看,艺术简直都是有利无弊。难怪那些家长,一边说着学艺术耗时耗力耗钱,一边想方设法把自己孩子往艺术的“火坑”里推。

  可惜的是,作为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尼采当年对艺术的阐释漏写了多么关键的功利化的一笔。不妨以老套的思路揣测一下朱之文的境况,说不打算商演或有多重原因,也许真是甘于恬淡,也许宁静突然被打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还有一种可能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包装机构。

  如果朱之文本人安于现状,那些对草根成名趋之若鹜、声称要把朱之文挺上《星光大道》、挺上春晚的网民,岂不枉费心机?但如果朱之文真的陶醉于每天自吟自唱着种地的生活,又何必去参加那档选秀节目,穿着让人印象深刻的军大衣,对着镜头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呢?一切有待时间的检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朱之文也步了旭日阳刚的后尘,那些成名前所谓艺术是质朴生活中无上快乐的论调,通通可以休矣。

  有理由相信,朱之文一边耕作一边吊嗓子的“艺术生涯”曾经让他无比享受,那些时刻,哼歌是他的劳动调子,使单纯的修理土地不那么乏味。但从他面对镜头的那一刻起,或者更早,从他选择要出镜的那一刻起,质变终于发生。艺术不再是他直抒胸臆的朴素快感,歌词里唱的“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的日子就此一去不返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