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电影产业类型化之困:5个关云长“同台乱战”

2011年03月30日 08:1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阅读

  除了大片,我们还能看什么?国产电影如何才能更好看?电影档期何时才能摆脱冷热不均的状况?……

  在回答这些疑问时,类型化成为必选项,被专家和业内人士一再提及。看起来,在中国电影的产业之路上,类型化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那么,什么是类型片,为什么要发展类型片,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类型化?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中国电影产业而言,意义非常。

  2009年,我在25岁的时候导演了自己的首部胶片电影,这在以前很难想象。但现在不一样,年轻的电影人有很多机会。从我的角度看,中小成本的类型片可以成为年轻电影人的首选。

  大片有大片的优势,但类型化并不专属于大片,我们可以拼剧本、拼故事、拼角度,中小成本类型片讲好故事同样可以赢得市场。这几年的摸爬滚打之后,我找到了解决方法,那就是寻找类型化思维的好剧本、好故事、好角度。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青年导演王莉对类型片的感悟

  不缺大片缺类型

  日常时段的影片供给不足,非黄金档期的市场没有培育

  贺岁档和“五一”档之间的3、4月份,是电影市场的传统淡季,这个特点在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得格外明显。

  “目前,中国电影日常时段的影片供给不足,靠大片撑起的市场呈现偶发和不稳定的特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认为,“在发展成熟的电影市场,如好莱坞、宝莱坞,非黄金档期的电影市场主要是由针对特定观众的中小类型片填充的,而目前中国电影非黄金档期的市场没有培育起来。中小影片的类型化特质和分众传播能力还远远不够。”

  这也说出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共同心声:国内电影市场缺的不是大片,而是能够连续在影院放5—6周的中小规模类型片。

  什么是类型片?

  在通俗意义上,类型片也可以被理解为通常所说的爱情片、喜剧片等。“类型是商业电影的基础科学。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即基本套路;对观众来讲,类型片会对观众分群,并形成相应的观影经验。”乐视影业首席执行官张昭以他担任制片人的“喜事”系列电影为例,“喜事”电影保留港产喜剧传统,定位贺岁喜剧类型,从2009年的《家有喜事2009》开始连续在贺岁档推出,在观众中形成一定的观影惯性,直到今年的《最强喜事》一举在春节档、情人节档期上映的国产喜剧、爱情片中拔得头筹。由此,足见类型的重要性。

  “类型片的定义永远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据介绍,类型的概念最早源自好莱坞,类型片兼顾了艺术和技术、观众和市场,不但是好莱坞电影制胜的法宝,也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类型化是工业化机制的基础,是电影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起都需要规模化产品的支撑,而类型片就相当于电影产业的产品。对于中国电影产业链条来说,就是需要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类型电影。”饶曙光说,“中国电影需要大量类型片。”

  类型创作仍粗浅

  题材重复、样式单一、创新不足,没有被当成“基础科学”对待

  似乎,中国电影不缺乏类型片,以喜剧片为例,仅2011年就有《刀见笑》、《我知女人心》、《神奇侠侣》、《最强喜事》等。然而,“中国内地类型喜剧功能单一化,没有培育出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喜剧明星,包括对喜剧具有长远热情并且有相当思考能力的剧作家和导演,也没有培养出喜剧的人才链条。”李道新说。

  “国内对类型片的理解还十分粗浅,对类型叙事理解不足,哪怕是中国类型电影中发展相对成熟的武侠片,也处处存在叙事的断裂和割裂。其次是对叙事的价值观构建不够,缺乏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无法在最大层面吸引最大多数的观众。”饶曙光说。  

  题材重复,也成为国内类型电影的一大特色,据了解,今年甚至将出现“5个关云长、3场鸿门宴、2个孙悟空同台乱战”的局面。“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类型片面临种类少、类型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需要避免题材和类型上更多的重复和浪费。”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所担忧的是,现在对类型电影的理解出现了一个偏差,即过分注重制作层面,而忽视类型电影文化层面的内涵。“大片虽然披上了大制作的黄金外衣,却很少表现出对人性等主流价值观的关照。”

  “中国类型电影还处在粗放的时期,中国电影行业现在对类型重视不够,没有将类型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待,没有建立好电影产业的基础。”张昭说。

  在田卉群看来,类型电影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叙事的把握,通过类型化的叙事方式和桥段,达到对叙事的精准把握;二是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形成文化理念的认知;三是创造时尚,类型电影提供了感受社会全新的视野,这个时尚不仅体现在流行的元素,更体现在流行的文化理念。“而国内类型电影目前还没有做到类型的前两个层面。”

  类型有法无定法

  踏实创作、积极探索,不生搬硬套,用成熟的电影语言赢得认可

  “电影类型是电影文化产品的基石,也构成电影产业的基石。”张昭一语道出了类型片对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意义。而中国的类型片,又该如何突围?

  “类型片有法但无定法!”张宏森指出:“类型片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有个本土化和现代化过程。”

  “中国类型片借鉴国外的叙事经验和手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叙事规律和价值观,并需要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最终才能为本土观众所接受。”饶曙光说,这需要一批创作者和团队,乃至新生代电影人孜孜不倦的努力。

  “内地需要一批纯粹的类型创作者,每一个类型需要有专门的创作者去实践,类型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规律,创作者需要在一个类型上不断探索。”李道新希望创作者尝试新的类型,开拓电影的想象力和空间,“中国内地还缺少很多种类型,比如梦境和穿越的题材。在网络时代的语境下,电影要为年轻的网络一代接受,就需要向新空间探索。”

  张昭则呼吁,业内要踏踏实实强化类型,学习类型规律,对每一个类型从创作、制作到市场推广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在全球化的市场中,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也需要突破类型的门槛,很多中国的故事如果依托类型进行讲述的话,就能在国际主流商业片上打开市场。”张昭说。

  专家认为,除了拼档期、拼成本、拼制作,更多的是需要把电影拍得像电影,各个生产环节都要讲究专业化的生产标准,用类型化去指导,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加紧了青年编剧扶持计划、青年导演扶持计划,鼓励创作出有类型特质的作品,帮助创作者和投资、制片单位更多交流,力图为更多创作者和创新性作品提供更多的扶持和资助。

  张宏森在鼓励出现精品力作的同时,特别强调电影的思想含量。“在电影的精神和价值上,呼唤更加美好的价值观,关键要在电影艺术上多锤炼、多学习、多探索。只有用丰富的电影手段、成熟的电影语言才能赢得观众对电影价值观认可,实现电影价值观和观众之间的交换和对应。” 本报记者 王 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