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故交追忆周海婴:他承担得起鲁迅之子的头衔

2011年04月07日 2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鲁迅之子周海婴。  中新社发 李京生 摄

  中新社上海4月7日电 题:上海故交追忆周海婴:活在鲁迅的光环下和情怀中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4月7日凌晨,鲁迅独子周海婴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周海婴秉承父亲的教诲“不做空头文学家”,专攻无线电科学。他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父亲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也深深影响着他。

  周海婴出生于上海,鲁迅因而给儿子起名“海婴”,意思就是上海出生的孩子。在上海度过了短暂的童年,周海婴便随母亲北上。

  “他的行事很有鲁迅先生的风格。”与周海婴生前相熟的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向中新社记者透露,周海婴不仅长相与父亲神似,连声音语气都被认为酷似鲁迅。

  2008年,许广平撰写的《鲁迅回忆录》原稿在鲁迅纪念馆被发现。79岁高龄的周海婴坚持自己校订手稿。“60年代的版本有不少被要求改动的‘左’的痕迹,海婴一字一句校对,力图还原历史原貌,他的执着很有鲁迅的行事风格。”王锡荣说。鲁迅为人真诚、率性直言、容不得“拿、骗”等行为,也深深烙印在周海婴的性格之中。

  在《我与鲁迅七十年》中,周海婴深情地写道:“七十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王锡荣透露,晚年的周海婴几乎每次回到上海,都要去故居看看。“海婴常常向我们回忆童年生活的点滴。他风趣幽默像个孩子,有时待人接物又直率得让人难堪,他的真实、诚恳、执着,常常让我们想到他的父亲。”王锡荣说。

  周海婴酷爱摄影,8岁就开始捧起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的劳苦平民。他拍摄过大量具有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等。

  在一些资深摄影人看来,周海婴的拍摄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他拍摄的《难民》系列,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些作品是“呐喊”的影像,也是影像的“呐喊”,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他承担得起鲁迅之子的头衔。”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笼罩于头顶的父亲的光环,不是周海婴所能选择;而他贴近于父亲的高尚人文情怀,是他真正受人敬重的缘因。(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