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出版大国的尴尬

2011年04月11日 10:57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出版大国的尴尬

  前几天,有家中央媒体报道说,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报道还说,变化是当今中国唯一不变的现象,然而,在一切都迅猛变化的中国,有一项统计数字20年来却几乎没变,那就是人均图书消费量。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下同)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数字。

  我的手头还有一组数字,是关于阅读时间的。2009年,中国公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抛开纸媒体或电子媒体孰优孰劣的争论不说,这样的阅读时长,怎么讲,都还属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令人汗颜的。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也有人称网络阅读取代了纸媒阅读,功利阅读超越了人文阅读,流行阅读胜过了经典阅读。实质上,这些理由都很勉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提速,整个人类的生活节奏都在加快,各国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都基本相同。那么外国的公众又是怎样对待阅读的呢?我在一篇小文中曾提到,天津诗人伊蕾曾在俄罗斯生活了多年,现在每年仍然往来于中俄之间数次。她对我讲过,阅读几乎可以说成为了俄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们无论在哪里,包中肯定会装着一本杂志或一本书,有空就拿出来读上几页。作家邵振国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在莫斯科乘地铁,我只能听到地铁运行的声音,看到他们文静而有秩序的身影,许多人或站或坐,手中捧着一本书阅读,而不是哇啦哇啦地闲聊或者睡大觉,阅读业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或说某种精神素养的表现。也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们真是睁着眼睛胡说,就中国的地铁,能把人挤扁了,别说读书,站到家就算不错了。我毫不客气地说,地铁读不成,回到家里你读吗?假使你只在每晚睡前读上十页八页书,那一个月是多少页?一年是多少页?十年是多少页?一生又是多少页呢?这是小学算术,除了智障者,谁都能算得出来。”

  因而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是唤醒大家的阅读欲望和阅读意识,进而达到自觉的境界,如能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在向现代化强国进军的路上,才算真正地迈出了一大步。

  作者:周凡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