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海婴摄影作品被称赞:镜头有亲近感 干净易懂

2011年04月13日 10:4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年届八旬的画家裘沙和夫人王伟君来了,颤颤巍巍,神情肃穆;

  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来了,手里拿着一篇他刚写好的回忆文章,题为《正直·朴实·热情——海婴先生印象》;

  无线电爱好者刘淳BA1BA来了,细数终身呼号为BA1CY的周海婴作为资深业余无线电家的点点滴滴:上初中就开始学习无线电技术知识,曾力推个人业余电台于1992年12月重新开放,还与人合著编写了新中国首部系统介绍业余无线电通信的教材;

  解放军报摄影记者刘铁生来了,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海婴是个真正的摄影家,他的摄影成就再度证明,摄影不在于形式,关键在于内容”……

  11日上午,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不同领域的人们来到这里,为周海婴先生送上最后一程。

  现场相机的“咔嚓”声不断,这应该是周海婴喜欢的声音,因为摄影的爱好伴随了他的大半个人生。

  1943年的一天,母亲许广平给他借来一只小方木匣镜箱,他正式开始学习摄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拍过的底片达数万张。

  当刘铁生在2008年首度看到这些照片时,内心充满了发现的喜悦,“没想到他的摄影这般精到,这么具有文化的品质,既有历史意味,又有时代氛围,有的堪称‘孤本’,可以成为传世之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所长李树峰记得,周海婴把这些照片拿给他看时,很诚恳地说:“你觉得它们有意思吗?”李树峰连呼“不可思议”,因为“这些照片很干净,可以看出他的摄影动机很纯粹,不为现实利益左右和束缚”。

  这些照片也让80岁的中国鲁迅研究会前会长林非感触颇深。他说周海婴的部分照片拍摄的是年轻时候在上海生活的情景,当时他正好也在上海,“海婴的照片很容易懂,让我对童年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切”。

  通过摄影作品,李树峰发现,周海婴对底层普通百姓给予了深厚的关切,“他对普通人的命运很敏感,镜头具有亲近感和实在感,这方面有鲁迅的影子。”

  “我觉得海婴先生很律己,追求自立自强,这可以视为鲁迅先生留给他的财富。”刘铁生说。

  在林非看来,“他为人忠厚,能顾全大局,对鲁迅的理解很深刻。”

  由于2009年出版图传《鲁迅》,时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的王幅明跟周海婴有过接触。王幅明记得当时周海婴给他寄赠过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夹了一张共有60多条的正误表,末尾写着“2001.12.15校改”。王幅明觉得,海婴先生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与其父一脉相承,不愧为鲁迅之子。

  王幅明说,这本书出版后,曾受到某些学者的质疑,周海婴总是抱着谦虚的态度,耐心听取意见。他在2006年3月20日写的《再版感言》中说:“再度出版这本书,仍是确定尊崇母亲对待父亲作品的做法和她对自己文稿的态度,保留原始面貌,后人不做删节改动,给历史回归一个真实。”又说:“书中凡经过专家、读者指正的姓名、血缘等明显错误,都尽力给予勘正。”

  “我不认为鲁迅的后人从事文学才算继承了鲁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鲁迅以及许广平道德人品的继承。做个空头文学家,道德人品又有问题,那是继承鲁迅吗?那是对鲁迅的背叛。我觉得海婴在很多方面为人正直,这是能安慰鲁迅和许广平在天之灵的。”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王元化先生如是说。(本报记者 王国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