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牡丹亭》北大传承 白先勇:昆曲危机没有消除

2011年04月13日 16: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4月7日,演员全部为在校学生的校园版《牡丹亭》在美丽的“燕园”——北京大学进行了首场公演。演出结束,白先勇先生第一个站起来鼓掌,并大声鼓励学生演员:“恭喜你们,精彩的表演不亚于职业剧团!”随后,他把剧中的“柳梦梅”“杜丽娘”“春香”等一个个拉到舞台中央,逐一介绍给大家。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白先勇倒兴奋得像个孩子。

  白先勇推广昆曲已经有20多年。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有另外一个头衔——“昆曲义工”。这么多年来,他坚持认为:昆曲只有走向年轻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2004年,白先勇和他的团队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为蓝本,推出了一部“青春版《牡丹亭》”。一年后,这部主打“青春”的《牡丹亭》走进了北京大学。从此,古老的昆曲开始在21世纪的百年老校里传播、生根、发芽,而校园版《牡丹亭》则是白先勇推广昆曲的又一个新探索。

  结 缘

  2005年4月,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首次来到北京大学连续演出3天,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剧场2200多个座位都被早早占满。“走廊里、墙角边全是人,晚上11点很多人还没散去。”白先勇说,他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说起白先勇和北大的结缘,就不能不提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荣誉院长叶朗教授。叶朗一直对昆曲非常关注,并有心在大学里进行推广。早在2003年,时任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的叶朗就随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过一次昆曲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叶朗等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并被上报给中央领导。中央有关领导在这份“关于加大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几点建议”上作了批示。建议特别提出,从培养新一代演员、编剧、观众等各个方面考虑,昆曲理应加强与大学的合作。

  之后不久,白、叶二人在北京会面,相谈甚欢。随后,青春版《牡丹亭》顺理成章地走进北大校园。未演之前,白先勇有些担忧,怕这出戏演砸。“来之前有人跟我说,北大的学生很‘挑剔’,有独特的看法和独立的思想。他们一旦觉得表演不好,说不定起身就走,甚至会喝倒彩。”但结果是,他们得到了太多意料之外的喝彩。

  公演过后,白先勇、叶朗得到的共同启示是:昆曲在校园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基本观众”。甚至此前在理工类院校,昆曲同样受到学生的热捧。青春版《牡丹亭》走进中国科技大学时,平时很少或者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学生,也大量涌入演出现场。1800人容量的剧场内挤进了3500多人。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表示,青春版《牡丹亭》2005年的演出不仅在北大校内引起轰动,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重新培养了一批热爱昆曲的年轻演员和观众。此后的三四年间,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峡两岸巡演,并将昆曲带到了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2008年和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又两次回到北大演出。截至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出了188场,今年12月将迎来200场庆典。

  就这样,大学校园成为白先勇推广、传承昆曲的阵地。北京大学则成为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的第一块试验田。

  上 课

  北京大学具有悠久的昆曲传统。20世纪初,蔡元培、吴梅生等一批挚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将它引入讲堂,从此北大与昆曲结缘。其后,几代师生薪火相传。现在,北京大学的许多学生都是昆曲爱好者,并组建了京昆社。

  让白先勇深受触动的是《牡丹亭》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演出后,第二年这两所大学就开设了昆曲课,现在已经3年了。英国伦敦大学在《牡丹亭》演出的推动下,也开设了昆曲课。白先勇意识到:海峡两岸的大学里都在演莎士比亚等外国艺术家的经典剧作,我们自己的经典艺术却被忽视了。为此,他认为应将昆曲引入中国大学课堂。

  2009年,周其凤、白先勇、叶朗等共同发起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一阶段的五年计划中,北大本科生的选课表里多了一门公选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从2010年3月起至今,完成了第一学期的探索和试验。在北大贴吧和未名湖论坛中,北大学生将其称为“史上最火爆的公选课”。

  今年2月24日,《经典昆曲欣赏》在北大第二教学楼314教室如期开课。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芝风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昆曲历史,她在现场“手执马鞭”,即兴表演一段武戏《挡马》,听课的同学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记录下难忘瞬间。3月3日,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走进北大课堂,专门讲述各种生角的表演方法。表演穷生时的夸张有趣、表演巾生时的意气风发,让人无法相信他已年届七十……

  今年4月7日下午,正在备课的白先勇对记者说,“北大的课程计划是指标性的,具有非凡的意义。苏州大学也开设了相应的昆曲课。台大《昆曲新美学》开课消息一公布,全校约3万学生,就有1/10的学生来选课。”

  “台大、北大的学生心中有着同样的渴求,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渴求和认同,这是文化基因在起作用。民族文化是有DNA的,唯有如此,文化遗产才能生生不息地留传后世。”白先勇说。

  传 习

  校园传承计划推出后,为让大学生全身心体验昆曲的魅力,白先勇开始了排演校园版《牡丹亭》的探索。北大课堂上,文化学者和昆曲名家担纲昆曲课程主讲,课外则成立了校园版《牡丹亭》昆曲工作坊,专门对热爱昆曲的学生进行培训,并排练校园版《牡丹亭》。这一版《牡丹亭》选取了“游园”“惊梦”“忆女”“回生”4折,保留了该戏的精华部分。

  2010年3月,校园版《牡丹亭》昆曲工作坊在北大进行了一场海选,北京各高校有近百名学子跃跃欲试。现场没有几个人懂昆曲,一个叫金谷的小伙子唱了昆曲《牡丹亭》中“游园”的一小段,让白先勇颇感惊喜。后来,金谷成为校园版《牡丹亭》的男主角“柳梦梅”。

  昆曲工作坊最终接纳了近80名学员。像金谷这样有戏曲基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是不折不扣的昆曲“菜鸟”。进入排练阶段,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姚继焜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多次到现场指导他们的唱腔和表演。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吕佳和唐荣,在青春版《牡丹亭》中饰演溜金王夫妇。这对“夫妻档”手把手地对学生演员进行指导。排练厅分作两半:男右女左,吕佳教旦角,唐荣教小生。

  校园版《牡丹亭》首演时,白先勇还公布了几个好消息:今年5月文化部在上海举办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将首次吸纳业余演员参加。校园版《牡丹亭》还将有望在上海大剧院公演。对于这些热爱昆曲的年轻人来说,那里将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

  有人说,昆曲进校园得益于“白先勇的个人魅力”,如果有一天他不做了,传承计划是不是就会停止?白先勇坦言,其实有一大批文化界的朋友都在关注昆曲进校园,“当我出来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都甘愿做义工。触动大家的是一种文化使命感,个人的影响力是次要的”。

  长期的奔波让白先勇一脸疲态。他说:“昆曲的危机还是没有消除,仍有断层的危险。自己的力量还是太有限,做出《牡丹亭》、《玉簪记》两部戏,已经感觉要‘人仰马翻’了。”不过他坚信,昆曲保护和传承的氛围正在年轻人中形成,他们将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马子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