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肖鹰:茅盾文学奖面临深刻危机 我建议暂停评选

2011年04月15日 16:35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批评正在给文学帮倒忙给商业帮大忙

  记者/王 研

  ■中国作家们在创作上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写作可以为了包括游戏在内的任何目的,但就不是“为了文学”

    ■现在的文学批评,主导话语权的是为主流批评家所把持的圈子化甚至帮会化的“团队批评”

    ■茅盾文学奖的现状表明,它面临着深刻危机。我建议“暂停评选”

    ■解决茅盾文学奖的危机,必须从评奖原则、批评精神和创作精神三个基本层面着手,这是非一日之功的问题

  肖鹰 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家。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断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师从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冕先生。曾应邀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美学和文学。曾出版 《体验与历史———走进艺术之境》、《真实与无限》等著作。

  编者按

  2010年1月,本报曾刊发《肖鹰建议茅盾文学奖评选暂停十年》一文,引起极大反响。批评家王彬彬也在本报专访中提出,茅盾文学奖发展到现在,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小,甚至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王彬彬认为,其中堪称鱼目的作品占了大多数。 今年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进行评选的年份,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再度发言,他希望透过一个文学奖项的评选事件,再度阐述他对当下文学的发展状态、文学批评的诸多病症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他认为现在的文学批评,主导话语权的是为主流批评家所把持的圈子化甚至帮会化的“团队批评”,因为批评精神丧失了,因为个性丧失了。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近年来在批评界十分活跃,他对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类文化现象都非常关注。他的批评极具锋芒,因此被视为当下不多见的敢言的批评家之一。

  2010年1月,肖鹰曾经在本报发表文章,公开呼吁停办茅盾文学奖。2011年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进行评选的年份,一个文学奖项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学现实,肖鹰是面对现实不愿沉默的批评者。 4月4日,他与本报取得联系,希望透过一个文学奖项的评选事件,再度阐述自己对当下文学的发展状态、文学批评的诸多病症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当下文学创作的现状是:写作大于创作;有作品无佳作……文学不仅高度“市场化”,而且极端“娱乐化”

  众所周知,当下文学创作的生产数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整体质量却饱受质疑,所谓“佳作”几乎是凤毛麟角。不过,在批评界内部,真正对创作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家却为数不多,肖鹰是其中之一。他对当下文学创作现状的基本概括是:写作大于创作;有作品无佳作。

  “为什么?基本原因有二:一是文学的内在体系在持续的 ‘先锋反叛’和‘消费主义’夹击下崩溃了,不仅‘怎么写都是文学’,而且越是烂俗恶劣的东西,越被追捧,越有市场。二是中国作家们整体在创作上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写作可以为了包括游戏在内的任何目的,但就不是 ‘为了文学’。最近我注意到,一位著名作家公开宣称,‘我写书,就是为了让人骂’,这样的心态怎么是一个作家正常的心态?最近我读到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指出当下中国作家缺少对 ‘文字的敬畏之心’,这是切中要害的精辟之论。 ”

  肖鹰坦言,那些对“恶俗写作”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心态,在当下是很主流的。 “正因为这样的心态泛滥,我们才会看到,当下文学不仅高度‘市场化’,而且极端‘娱乐化’。 ”

  面对文学的高度 “市场化”、极端“娱乐化”,批评却以“缺席”的姿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失语”。像肖鹰这样经常发声的批评家反而显得另类。肖鹰很认可孙郁教授对当下批评的判断:“今天的文学评论总体变得越来越暧昧,不再勇敢直言,也不再犀利。”不过,他同时也表示,这样的说法比较客气和委婉,在他看来,其实,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已经失去了方向,变得无聊甚至庸俗。

  “现在的文学批评,主导话语权的是为主流批评家所把持的圈子化甚至帮会化的‘团队批评’。如果一部新作品要入世,就必须经历这种‘团队批评’。这种团队批评,就文学的意义是‘暧昧’,但其商业的意义却是非常明确的,因为它总是将评论对象定义为 ‘前所未有’的‘佳作’。 ”

  肖鹰在与西方学者展开交流时被告知,在西方,不会出现类似的“团队批评”。他说:“文学批评本是个人化的文化行为,应当个人作业。为什么现在中国批评家热衷于 ‘集体发声’?因为批评精神丧失了,因为个性丧失了,实际上,批评本身除了作为炒作,也无意义了。 ”

  “现在的中国读者会发现,自己无法根据批评家的评论来选择读物。文学批评嬗变为商业炒作,正在给文学创作帮倒忙,给商业帮大忙。郭敬明现象就是中国文学的怪胎。他的经历似乎在告诉人们文学可以抄,只要有足够的资本炒作就可以成大名,而且被主流批评家追捧。这说明,批评对文学的反作用是很大的。 ”

  缺少文学创新的优秀作品;批评家群体的判断力失准;评审原则严重滞后时代发展

  就在这样一个创作与批评皆难令人满意的文学现实中,肖鹰对文学评奖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2010年1月,他在本报撰文提出暂停茅盾文学奖,此话一出,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2011年3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正式启动,而肖鹰也再度提出建议,“茅盾文学奖应暂停评选”。

  肖鹰认为,在茅盾文学奖诞生之初,评出的作品不仅是应改革开放大潮而生的,而且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因此被广泛关注。可是,最近几届,尤其是上一届,茅盾文学奖受到的社会关注极度低落。 “某评委甚至向媒体表示,‘哪部获得茅盾文学奖都不会太让人意外,而没得奖的作品中也没有一部会让人觉得遗憾’。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关注,连评委都认为什么作品获奖都没有关注、没有遗憾,那茅盾文学奖这样继续评选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建议暂停茅盾文学奖的评选。 ”

  “茅盾文学奖的现状表明,它面临着深刻危机。我建议‘暂停评选’是因为,我认为它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休克治疗’,也就是企事业管理中的‘停业整顿’。 ”肖鹰提出,他提出这项建议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因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处于不振的状态,而评奖机制也有待改善。“茅盾文学奖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家作品方面,缺少文学创新的优秀作品,即‘佳作荒’;二是批评家群体的判断力失准,批评泛滥而无底线,即‘无公评’;三是评审原则因为严重滞后时代发展而失效,即‘缺原则’。 ”

  掌控文学批评话语权的评委,一方面热衷歌颂当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出版数以千计”的盛世景象,一方面却只有那么二三十人入他们的“法眼”

  肖鹰提出,当下的文学批评是“圈子化”的批评,而各种文学奖项也常常被质疑为“圈内游戏”。对于“圈内游戏”的说法,肖鹰认为,这种说法主要是就评选所呈现出来的狭隘视野和影响力而谈的。

  “纵观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你不仅会看到多人重复获奖,而且会看到获奖作家队伍是由那些被评委团队‘有口皆碑’的‘大牌作家’‘排排坐、吃果果’构成的。 ”肖鹰注意到,一方面,作为掌控文学批评话语权的评委,热衷歌颂当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出版数以千计”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却只有那么二三十人入他们的“法眼”,甚至不厌其“来来往往”。 “这能不形成‘圈内游戏’效应吗?能不切断‘圈外’人,当中包括广大文学人士的关注热情吗? ”

  “近两三届来,茅盾文学奖已经把身段放得很低了,其迎合读者、迎合市场的姿态已是‘红粉求悦’的地步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暗算》,从技法到主题,都是一部典型的商业流行小说,类型化和流行意识非常突出。为什么把奖评给它?主办方的公开宣传是‘向市场开放’。但是,这带来了什么?借用当时一篇评论的标题可做回答,《迎合市场的茅盾文学奖离读者渐行渐远》。 《暗算》的获奖,让真正关心中国文学发展的人士质疑,作为国家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究竟是要 ‘奖励流行’,还是要‘奖励文学’? ”

  肖鹰认为,解决茅盾文学奖的危机,必须从评奖原则、批评精神和创作精神三个基本层面着手,这是非一日之功的问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