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如何看待“租界文化”? 龙一:还原城市历史魅力

2011年04月18日 13:27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天,如何看待“租界文化”?

  近年来,“租界文化”又一次成为文化界和文学界关注的焦点,诸多谍战小说、影视剧的走红更是起到助推作用,本次“关注”,记者采访了作家龙一和小白,他们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对租界和租界文化给予了极大关注。同时,文化学者李天纲也特为本报撰稿,厘清了“租界”这一概念的定义,并就“今天该如何看待‘租界文化’”这一问题做出阐释。——编者

  龙一:还原城市的历史魅力

  天津作家龙一的小说里有一股“天津味”。他写《借枪》,写《深谋》,写革命者在现世里崇高的理想和世俗的困境,一口一个腔调,一动一种趣味,写出一个传奇又活泼的天津城。而在所有的这些讲述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租界。

  在写小说之前,龙一曾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近代城市史和中国革命史,天津租界就是他研究的重要对象。“我对天津近代历史的兴趣非常浓厚,是因为这里边充满了趣味性。而租界文化、老城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天津近代生活的重要特点。”

  今天的人说起“租界”,会更多地想起上海。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的租界有着与上海难分轩轾的规模,其中发生过的事件、闯荡过的人物,同样波澜壮阔,动人心魄。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聚集人群,也为天津租界染上与上海截然不同的文化意味:“上海的文化和资本基础是江浙资本和文化,天津的基础是晋鲁资本和京城文化。北洋时期,上海因教育和新闻发达,而且风气开放,是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同时,因上海是北洋政府与广州革命政府进行谈判的主要地点,聚集的革命者人数众多。天津在北洋时期是北京政府的后台,是旧知识分子、谋士、纵横家的乐园,也是军阀安居乐业的地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是共产国际向中国输出革命的滩头阵地,与共产国际有关的情报机构和日本情报机构主要在上海。而这一时期,因苏联的出现和日本的崛起,世界列强多选中交通便利,与北京政府接近的天津作情报基地。”

  随着电视剧《潜伏》、《借枪》的热播,以及《深谋》等小说的出版,龙一逐渐地把一个曾与上海南北相望、一个作为九河汇聚、天子渡口的天津,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重新摆到人们面前。这里有太多的辉煌逐渐被遗忘,同样也有太多的历史可以挖掘:“天津租界有过三次财富和人才的聚集高潮。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北京的王公贵族、阀阅之家,只要有足够财产的,全都撵金南下天津租界,建豪宅,投资工商业。同时也将旗人的吃喝玩乐一起带了过来,与天津本土的诸般玩意儿融合到一处,换言之,就是京城贵族的娱乐文化与天津码头的娱乐文化相融合。第二次是袁世凯复辟,此后军阀混战,北京的北洋政府成了舞台,所有有志于争夺天下的军阀、谋士以及他们的资助人和帝国主义后台,全都汇集于天津租界,编撰剧本,然后拿到北京这个大舞台上去表演。因此,北洋十几年,中国有点势力的军阀几乎在天津都有住宅和商业投资。第三次是抗战爆发,整个北方有财产可以搬进租界居住的中国人,至少有一半移居天津。”这些隐藏无限可能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塑造出天津的性格:“三次财富和人才的大汇集,将天津的主流文化改造成一种来者不拒的地域风气,而这种风气转化为独特的半开放,半保守的地域文化,则是在租界消失之后。”龙一介绍。而这样一个纸醉金迷、鱼龙混杂又暗潮汹涌的“天津卫”,也逐渐成为龙一小说中最主要的背景。

  “从地域文学来讲,上海和天津是两座文学的富矿,在它们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妙趣横生的世俗与崇高,引人入胜的人物原型,出人意料的秘辛与密闻,还有衣食住行中天然的文化韵味。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一切,可以为任何一位胆大妄为的虚构小说家提供最丰富,也最有说服力的细节。小说是说服读者的艺术,以这两座城市为创作原料的小说家有福了。”龙一感慨,“我们现在急需要做的,是发掘本市历史的独特内涵,从经济上吸取已往的经验、教训,从文化上发现并还原已经失去的魅力。”记者 金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