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四川被单戏要借非遗节“起飞”

2011年04月20日 17:21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吴璟

  4月9日晚,刚在成都忙完两场演出的沈晓又登上前往福建的飞机,漳州艺术学院开设的被单戏专场授课已等候他多时。“现在对被单戏感兴趣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沈晓笑着说。

  被单戏是四川特有的一种民间戏曲,在一张桌子四角绑上四根竹竿,再用一张被单围住竹竿,搭建成戏台。演员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套入中空偶人的两个衣袖、头像,通过三个手指头的活动进行表演。同时,演员可变幻声音演唱,并配有岳池特色的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演奏。

  2009年,被单戏在第二届非遗节后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受到更多的瞩目。在此之前,沈晓的“被单戏”之路走得可谓崎岖坎坷。

  生存之路:2角6分钱的尴尬

  沈晓最初进入成都市木偶剧团,就是做木偶。但他对木偶戏的天分异常高,做出的木偶活灵活现。1986年,“被单戏”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泰国参加儿童戏剧节。外国人听不懂川话,沈晓建议把被单戏《哥哥打老虎》改编成配音哑剧后,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不久,沈晓离开木偶剧团,开始了“艺术流浪”。从1988年开始,沈晓全国“跑摊”,幼儿园、学校一个个联系演出。“一个人干完一个戏班的活,最高峰一天能跑5个场,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累得只剩半口气。”

  最难忘的一次,是1988年春节前夕,沈晓“跑摊”到山东日照,付完房租后,身上能掏出的钱只有2角6分。“如果不尽快联系业务就只有饿饭啰。在那里一个熟人都没有,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艰难。”

  传承之路:一波三折的非遗之路

  记者了解到,向沈晓拜师学艺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都奔手影戏来,被单戏的弟子一个都没有。

  “一个是技术原因,一个是心理因素。”沈晓说,学习被单戏要求非常高,说拉弹唱必须样样精通。表演时,表演者的双手要不停变换木偶角色,脚下还要打锣鼓奏乐,嘴里还要不停地变换声调为角色配音。“学习被单戏很辛苦,即使有人想学,也很少能坚持下来。”

  对于心理因素,沈晓坦言,被单戏以前是一个民间艺人背着担子走街串巷给儿童进行表演,很少有登上大舞台的机会。“我一直在找机会,让这门艺术走向更宽阔的舞台,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那么传承就不成问题了。”

  但机会到来时沈晓却一再错失。2006年12月,沈晓出车祸在医院住了大半年,错过了第一届成都国际非遗节。2009年,被单戏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沈晓被邀请参加非遗项目的展演。但展演当天下起了大雨,由于表演场所在露天,演出不能进行。当晚沈晓已定好去国外演出的机票,被单戏不得不再次与非遗节的舞台失之交臂。

  今年5月底,第三届非遗节即将启幕,沈晓也被邀请参加展演。“这一次绝对要登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看到被单戏。”沈晓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这一次自己带来了不一样的被单戏——《幸福皇城坝》。“将从前一些老技术经过重新处理,变成现代人欣赏的崭新艺术。剧作融合了皮影、手影、木偶、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历时一个小时,观众一定会觉得好看又好耍。”

  市场之路:借荧屏创新呈现形式

  “采用创新的手段,让传统的民间艺术走向市场,才能达到生产性保护的目的。”沈晓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尝试制作被单戏系列剧《父与子》,并打算翻拍成电视系列剧推向市场。

  据介绍,在被单戏《父与子》中没有固定的时代背景和主角,剧中人物这一集是生意人,下一集可以是运动员。可以有真人演员和木偶反复穿插,用真人表演弥补木偶缺陷,用木偶表演来突出情节的夸张。

  在沈晓的构想中,系列剧 《父与子》可以打造成一个妇孺皆知的形象品牌,借此形成一个具有别人无法替代和仿冒的注册商标。“把被单戏搬上荧屏,是打开被单戏市场的最有效途径。以《父与子》为开端,可带出一个围绕龙头产品创作和经营的高效率团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