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朱四倍:《三杯茶》造假给了我们一次反思的机会

2011年05月01日 15:4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杯茶》造假给了我们一次反思的机会

  □朱四倍

  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了美国畅销书《三杯茶》内容涉嫌造假的新闻。该书作者葛瑞格·摩顿森在书中所称建造女童学校、让60000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偏远地区女孩上学的“励志”故事顿时显得疑窦丛生,而该书全球销售已逾300万册。

  《三杯茶》出版后多次入选年度纪实类畅销榜单,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书中所叙经历和感受的真实性,而跃升畅销作家后的摩顿森忙于在世界各地演讲。该书在中国曾于2008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引进出版简体中文版,并入选年度十大好书。但是,面对“一个美好的故事,只是不真实”的质疑,作者所谓“文学加工”的说法显然无法让人信服,在对读者感情造成杀伤力之后,不少读者对作者在纪实作品中撒谎的行为表示不齿和愤怒。

  其实,这不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故事。某出版社编辑段洁认为:“国内图书市场每年都有假书,规模或大或小。其实只要励志意义做到了,能给人一种生活的启发,故事的真假就不用追究了,这个世上不能缺少谎言。”更要命的是,段洁的想法在出版圈内也有一定代表性。根据这样的推断,如果《三杯茶》内容涉嫌造假的事情在我国出现,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新闻。

  而编辑的观点从表面上看是“励志”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责任的推卸,并且,有可能是对利益的获得进行辩护。笔者以为,如果仅仅用“这个世上不能缺少谎言”进行辩护,很可能是我们自己主动放弃了一次反思的机会。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美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人物之一兰德·劳依墨曾说过:“出版行业是智力的买卖,不断生成思想,并寻找合适的人们去完成、贯彻这些构想。所有来者畅通无阻,一视同仁,现在和将来永远是自由竞争的最后堡垒。”言下之意在于如何使智力的买卖在出版品位、格调和效益上并存是畅销书作者和策划者们应思考的。但是,从我国编辑的反映来看,显然放弃了这种思考,而在放弃之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遮蔽。

  事实上,我国畅销书市场本身就是泥沙俱下,各种跟风之作、替名之作,内容低俗、质量低劣之作并不少见,可以说,在表面的烦嚣之中涌动着一股低俗化浪潮。如我国的不少畅销书书名哗众取宠,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在开本、装帧、书名上找噱头,走奇异、另类路线。一味迎合读者,只为满足读者浅层次的阅读需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

  笔者以为,不能用“这个世上不能缺少谎言”作为托词,否则,所谓的畅销书成了可怕的细菌,无声无息地进入读者和公众的大脑,让他们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自主辨别的能力。并且,长此以往,我们将无法在鱼龙混杂的畅销书里找出具有高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10年之后依然卖得出去的书!

  据有关人士估计,占图书种类20%的畅销书却占据了图书市场的80%。可以发现,畅销书的影响已经无法忽视,正因为如此,用“这个世上不能缺少谎言”作为托词,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种自杀行为。书籍从来都是以文化产品的面目出现,那些唯经济利益马首是瞻,置职业操守和传播文明的责任于不顾的畅销书,一开始就埋下了离开人们视线的明年。畅销却不能“长销”是所有畅销书的致命伤。而惟有达到“智力的买卖”的境界,在笔者看来,才是一种真正的救赎。

  “世上不能缺少谎言”是畅销书“造假”的理由吗?《三杯茶》造假给了我们一次反思的机会,而畅销书“造假”是对“智力买卖”的嘲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