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昆曲入选“非遗”十年 不再孤芳自赏

2011年05月03日 16:20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入选“非遗”十年昆曲不再孤芳自赏

  幽幽兰香滋润城市文化性情

  □戴平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首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昆曲艺术荣登榜首。这为昆曲振兴、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上海昆剧团则在这十年中做出了大贡献。

  经典剧目  起死回生

  入选“非遗”十年,是保护昆曲传统的十年。上海昆剧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抓紧对昆曲文物和历史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一批濒危的经典剧目得以起死回生。四本《长生殿》、三本《牡丹亭》的上演享誉海内外。精华版《长生殿》在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夺得优秀剧目奖,2010年又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集结上演,在传统剧目的建设上占领了制高点。上昆还复排昆剧名剧《十五贯》,整理改编了《蝴蝶梦》,挖掘抢救了大戏《寻亲记》和《乔醋》《势僧》等十多个传统折子戏,使一些几近湮没的传统剧目重新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老将展艺  新人辈出

  近五年来,上昆先后为蔡正仁、岳美缇、王芝泉、梁谷音、刘异龙、计镇华、张铭荣和张洵澎八位国宝级演员举办了当代名家艺术传承系列专场演出。老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亲自定剧目、选弟子、找搭档,出演最拿手的折子戏……八场演出展示了当代昆曲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对于昆曲的传承功德无量。据悉,方洋、张静娴的专场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上昆重老将,也不薄新秀,推出的“五子登科”——上昆青年艺术家传承系列演出,为张军、谷好好、吴双、沈昳丽、黎安、余彬、袁国良等青年艺术家举办个人专场。在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的亲授哺育下,一代昆剧新人成长为台柱子,顺利接过了振兴昆剧的大旗。老当益壮的王芝泉、岳美缇、张铭荣等,以当年俞振飞和“传”字辈老师为榜样,手把手地带教上海戏校昆曲班学生,现已涌出了翁佳慧、张莉、姚徐依、倪徐浩、钱瑜婷等一批闪亮的新星。按照现有的人才层次结构,昆曲人才在今后二三十年里不会有断层之虞。

  创新剧目  现代情趣

  昆曲遗产的传承,当然还要向前看。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光吃老本。《司马相如》《班昭》《伤逝》《琵琶行》《一片桃花红》等一批新创剧目的上演,都是在尊重和坚守昆曲本体特征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和情趣,同样受到专家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世界各国的演出竞相登场时,上海昆剧团发起组织了一次“古戏薪传”演出活动,把福建梨园戏、山西上党梆子、川剧这三个古老的“非遗”剧种的顶级艺术家请到上海来,和上昆名家同台连演三场。四个“非遗”剧种联手登台,展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融入社会  知音日多

  入选“非遗”十年,昆曲已逐步摆脱困境。昆曲现在不再寂寞,而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昆曲不再孤芳自赏,正走进大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十年来,上海昆剧团已到学校、社区、乡镇演出并举办讲座300多场。昆曲剧场里,这几年黑发观众渐渐超过了白发观众。有些大学生以欣赏昆曲为时尚,为艺术情趣高雅的标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过去说,此曲只应天上有;现在是,今日人间处处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昆曲如一株兰花,以其淡淡的幽香,正日甚一日地滋润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情。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值得赞颂的,那么,展望未来,昆曲这个国之瑰宝的前景将是无限美妙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