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树增推出非虚构作品《1901》修订版

2011年05月06日 08:18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推出非虚构作品《1901》修订版

  王树增愿与读者素面相对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中国近代史系列作品之一《1901》修订版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昨天,王树增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1901》是一部非虚构作品,需要反复进行修订。在创作中,他努力摘下文化惯性给他戴上的面具,试图无限接近历史真相。正是由于动画片中的人物不戴面具,出生于1952年的王树增最爱看动画片。

  非虚构文体 时髦又扎实

  《1901》是军旅作家王树增撰写的中国近代史系列作品之一,初版于2001年。时隔10年,王树增改正了书稿中的一些差错,添加了一些史料,重新修订后出版。王树增说:“我重新核对了所有史料,针对读者、同事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在这次修订过程中,王树增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在庚子事变中,为八国联军打先锋的竟然是中国军团,他们都是英国人训练的中国人。我找到了确切的史料,为此,我在这一版中新增加了这样一章内容。”

  《1901》修订版打出的招牌是“非虚构”,王树增直言这是个他认同的时髦词汇,但将文学作品氛围虚构和非虚构非常合理。所谓的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不一样,它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其虚妄成分过大。他认为,非虚构有三个特质,即:从情节到细节都要有史料做依托、都有明确的出处;对人物的评价必须做到最大可能的客观;必须为读者提供个人化解读,人云亦云没有价值。

  写历史为 读者服务

  谈及创作此书的目的,王树增说:“庚子事件是世界史上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个国家的朝廷逃跑了,外国人占领了皇宫,如此奇耻大辱是如何造成的?这本书说的其实是这个。”

  王树增认为中国人应从这一巨祸中总结一些经验。比如,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强悍的民族,若要保持这种强悍,就要求变,而且不能晚,不能错过最佳时机。“当年的戊戌变法没有成功,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辛亥革命。”再比如,一个民族需要认识本民族的缺陷。“就中国来说,优势在文化,缺陷也在文化。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封闭性文化,造成民族至今不变的心理——趋于保守、回避变革的惰性心理。”王树增也称,人们常说中华民族不缺进取精神,但进取精神的精髓是自我否定自我更新,“不能死抱着文化拯救自己,除非与时俱进。”

  王树增直言,他写史就是为当代读者服务,为当代中国服务。“以史为鉴,照一照当代人自己,血脉中有哪些是要视为珍宝的,另外也要看到自己血脉里要剔除的东西,妄自尊大、数典忘祖都很可怕。”

  戴着面具早已习惯

  王树增在《1901》修订版后记中写到,他之所以选择描述110年前的那段历史,是因为中国人千年不变的面孔在那个时候突然表情急剧丰富起来,犹如舞台上夸张的戏剧表演。“百年以来,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人依旧在用戏剧精神支撑着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种种历史悲剧得以再次发生。”

  王树增解释,他所说的戏剧精神具体到戏剧领域,就是脸谱艺术、面具艺术。“在东方文明中,中国、日本这一艺术最盛,人的真实面目被掩盖起来,其实这是违背现代戏剧艺术精神的。更可怕的是,这种面具艺术被用于了日常生活,至今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戏剧状态还是混淆的。”王树增说,这是传统文化留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大家在公共社交中戴着面具,已经习惯了,你戴,我也戴。”他认为,这种面具不等于没有诚信,说虚伪也过于偏颇,“只是大家觉得戴着这种面具比较安全。”王树增说,面具的消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的年轻人这种面具色彩就弱一些了。“都说一代不如一代,我不这样认为,一代比一代更加挣脱束缚,年轻人在固守本土文化的同时,正在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

  拒绝学者专家称谓

  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包括三部作品,除《1901》(修订版)外,还有《1911》《1921》。其中,《1911》写的是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的历史,目前已经完稿,将于今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面市。《1921》还没开写,王树增还在阅读积累状态。他透露,《1921》是试图解释那个年代为什么政治一片混乱,学术却异常发达,形成了思想繁荣的黄金期,“至今我们还在享用那个时代的学术成果,这该如何解释?”王树增认为,在20世纪头三十年,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懂了中国这三十年,就能读懂这个华夏民族,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揭开近代以来民族心灵发展的历程。

  无论是战争系列,还是近代史系列,王树增的创作无疑都是在解读历史。但是他坚决拒绝“学者”“专家”这样的称谓,“我只是一个作家。”他不喜欢、也反对调侃式、痞子式的历史解读,“嬉笑怒骂谁不会,那是投机取巧。解读历史,除了要把考证的工夫做到家,也要把文学创作的工夫做到家,让作品保留文学品质。”

  王树增坦言,若干年来,他读书、写字都是真诚的。“尽管在写作的时候,我也戴有文化惯性这一面具,但是我在逐渐克服,努力摘掉它。我脸上还有油彩,但你能基本看清我的面貌,我争取和读者最终素面相对。”他说,如果读者评价“老王的书可以一读”,他就满足了。他笑言,希望这样的称赞永远延续下去。

  花甲老人最爱动画

  厚重的历史和充满童真的动画电影,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事物,但在60岁的王树增身上却巧妙结合在了一起——他热衷于解读厚重的历史,也热衷于观看国外动画大片,“我现在最惦记的就是26日要上映的《功夫熊猫2》,我一定要看首映场。”

  在王树增看来,只有动画片中的人物是不戴面具的。“尽管动画片也是成人制作的,但是它至少撕开了一条口子,让我们怀念童真。”王树增说,动画片遵循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而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是最可爱的。动画片想象力丰富奇特,对善恶斗争总保持乐观情绪,“深藏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虽然浅显但很深刻,很多标榜为精英的人并不懂得这些道理。”王树增感叹,在欣赏这些影片的一瞬间,他觉得世界是那么美好,人间充满了希望,感觉自己的心灵获得了滋养。他每次观看动画片都偕夫人同行,“在我的感染下,她现在对动画片的上映信息也很关注。你也要绑架老公、带着孩子一起去看,少看不三不四的电影,包括那些国产大片。”王树增说,爱上动画片的人,他的世界就会变得漂亮、广阔,否则就会越来越萎缩。

  本报记者 袁洪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