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探访新疆百年古刹:走进东归蒙古族部落(图)

2011年05月06日 1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探访新疆百年古刹:走进东归蒙古族部落(图)
图为新疆博湖县巴格希恩随木庙以及如意塔前游人如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6日电 题:探访新疆百年古刹:走进东归蒙古族部落

  作者 孙亭文 苟秀君

  历经风雨百年的巴格希恩随木庙古刹,坐落在静静流淌的开都河畔。5月初,记者走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寻找生活在这里的“东归”蒙古族后裔。“东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百年的喇嘛庙、新建的如意塔、幌动的经幡都在倾诉着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影响。

  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压迫,古老的蒙古部落土尔扈特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17万部众踏上“东归”之路。扶老携幼的土尔扈特人不断遭到沙俄骑兵围追堵截,牲畜死亡殆尽,人口死亡大半,回到祖国时,只剩7万人。中路和硕特三旗被安置于开都河中下游平原及博斯腾湖一带放牧,三旗自为一盟名为巴启色勒启勒图盟,从此定居博湖。

  巴格希恩随木庙建于1866年左右,是和硕特部落四大寺庙之一。当年由甘肃、青海等地请来工匠,仿青海塔尔寺而建,并由藏族法师制图绘画,庙宇坐北朝南。上下楼阁两重,内有耳房,排房店前雕有花岗岩雌雄石狮一对,庙内佛像、法器由青海、西藏等地运来。庙内有和硕特部将士的连环甲、头盔、镶银人头盖骨法器、舍利念珠等文物。每年正月十五蒙古族“麦德尔”节期间,附近蒙古族牧民都会到古刹祭拜。

  沿着博湖县正修建的开都河景观带走下去,八座如意塔朗然闯入眼帘。据记者了解,信仰藏传佛教的当地蒙古族牧民,很久以来都长途跋涉到青海塔尔寺朝拜八个如意塔,他们希望在家门口建造一个朝拜圣地。2006年,当地信教群众和热心人士捐资建造如意塔。其中,甘肃拉卜楞寺咱雅班第达活佛集资1万元人民币。信众还从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地运来建造如意塔的塔顶和梵文。

  据悉,八个如意塔分别为堆莲塔、大菩提塔、吉祥门塔、神降塔、神变塔、合离塔、尊胜塔和涅磐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八大功德而建造,其造型大同小异,长方形底座、圆身、尖顶。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是由朝拜群众祭祀奉来的五谷杂粮、金银货币和两车精加工的巩乃斯香草粉筑成,由8个干松树做顶梁柱。塔身白灰抹面、底座水泥铸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宝瓶,里面藏有梵文。

  记者在如意塔前看到,香炉青烟袅袅,塔前的小平台上,被前来祈福的人擦拭得非常干净。人们祈福时敬献的香火钱用小石头压住,以防风吹走,五颜六色的糖果放在洁白的塔前,代表着祈福的人们的虔诚之心。据巴格希恩随木庙的住持依西介绍,前来祈福的人多为祈祷平安,以恢复内心的平静。

  近年来,为保护当地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博湖县不断加大对其独具特色的托布秀儿音乐、民族服饰以及手工艺制品等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

  2010年,博湖县建成新疆首个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这是新疆建立的第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该中心也位于巴格希恩苏木庙院内。其展览馆由和硕特部落的起源、兴起、和硕特的大迁徙、东归、哈喇沙尔的和硕特、英雄史诗《江格尔》、民间艺术托布秀尔和沙吾尔登等7个部分组成。

  记者曾多次到新疆博湖县采访时发现,不论是蒙古族风俗文化、还是藏传佛教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特别是蒙古族的祭湖、祭火仪式,当地民众每年都会举行。“十一五”期间,博湖县“蒙古族服饰”等12项民族民间文化被列入国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兰再格森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现在,蒙古族东归后裔散落生活在博湖县的牧场草地,抑或已经定居生活在城里,但他们的悠久历史文化还在继续传播着,百年古刹巴格希恩随木庙继续静静地坐落在开度河畔。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