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水下文保科技含量日重 将纳入国家海洋战略

2011年05月08日 13: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5月8日电 题:中国水下文保科技含量日重 将纳入国家海洋战略

  中新社记者 应妮

  “打捞‘南澳I号’沉船瓷器,如果有比盗捞者还急迫的人,那大概就是我们了”,广东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自嘲地说。

  从2007年“南澳I号”沉船发现开始,到2010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开始打捞,到今年4月底刚刚启动的再次打捞,边防派出所要做的就是和文物盗捞分子抢时间。海边一个四面透风的烂尾楼里,朱志雄他们在这里架设了一台正对沉船所在位置三点金海域的雷达;一旦有可疑船只在这个海域停留超过10分钟,雷达会自动报警;边防派出所就会马上出动巡逻艇赶赴现场。正是1000多个日夜的守卫,让“南澳I号”安然沉睡至今。

  记者在在近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采访中了解到,高科技已经比较普遍地运用在水下文保的一线。雷达扫描、远红外线监控是比较常规的手段;旁测声纳、浅地层剖面仪、水下无线通话系统、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等设备在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发掘中已开始运用,更先进的多波束声纳、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和水下机器人等的应用也开始投入使用。

  “南澳I号”打捞中,潮汐表、减压舱、水下三方通讯设备、水下摄像器材等设备为工作如虎添翼;“南海I号”试掘中,考古工作者用封闭式硬探方、平面垂直摄影结合AutoCAD描图等新糅合新科技的手法有效解决了考古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福建博物院典藏研究部人员用先进的超景深可视显微镜检测分析从福建沿海打捞出水的陶瓷,为精细剥离各类凝结物、完美恢复文物原貌提供数据参考。

  在保护手段上不断使用高科技之余,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上也日益科学合理。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规划目前正在福建试点。福建省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栗建安透露,从平潭、莆田、漳州到连江,这一系列沉船分布比较密集区域,涵盖从五代到明清,选择年代序列完整的一定区域便于规划管理;这一试点年底即可看到成效。

  2007年12月,“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整体搬迁的实现,标志着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理念的巨大进步;2009年5月,世界第一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标志着原址保护的重要性在中国开始得到充分重视。

  继2009年正式成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青岛基地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今年4月成立,这是中国首次在内陆设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家文物局单霁翔为基地成立揭牌时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关注咸水,也要关注淡水。”这一基地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水下文保的理念取得一个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已经由沉船及船载文物,扩展到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海防和海战遗迹、古港口、造船厂、沿海盐业遗址等多种类型;工作内容从单纯的水下考古,扩展到出水文物保护、巡查监护、执法管理、学术科研等多个领域。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也已总结出了一套包括水下遗址定位、扰层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护与整理在内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程序。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坦言,与田野考古相比,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更为薄弱,远未达到陆地、水下平衡发展的状态;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纳入到国家海洋战略中将是今后发展方向。(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