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家图书馆震区服务“三部曲”

2011年05月13日 17: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5月7日起,四川省都江堰市图书馆增加了一个新的服务内容,读者通过现场办理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可在办公室、家中上网访问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读者还现场聆听了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渝生带来的《阅读与生命的智慧》讲座。

  3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受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3年来,国家图书馆从自身职能和实际条件出发,推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了其在全国图书馆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决策服务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图书馆积极为国家立法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从2008年6月24日起,国家图书馆以每周2至3期的频率,编发《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信息专报》,共计61期,紧紧围绕中央有关灾后重建的战略部署,根据灾区的实际需要,对国内外灾情、灾变及灾后重建经验等进行研究和整理,并快速报送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灾后重建领导小组以及灾区3省的相关负责人。

  地震发生后,国家图书馆还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防震减灾法的立法调研提供专题咨询,为文化部提供文化设施灾害受损、灾后重建等信息专报。馆方还通过馆际互借业务,第一时间将陆续收到的馆外资料转发给长江水利局,提供给抗震前方的专家,满足他们的研究需要。

  智力支援

  2008年7月18日至20日,在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城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上,与会馆长达成共识:智力支援应是图书馆界支援的重点,全国图书馆界应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和专家指导等方式对灾区的重建,特别是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建提供智力支援。

  汶川地震发生后,纪实、知识、心理救助类图书成为抚慰灾区群众伤痛的精神食粮。在灾难发生的非常时刻,在文化部领导下,国家图书馆及时联合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图书馆,在短期内筹集了35万册图书运抵灾区。

  除了纸质书刊,数字资源在非常环境下发挥了特殊服务功能。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西南地区的首家分馆。灾区读者可以通过分馆使用国家数字图书馆相关的数字资源信息,享受国家图书馆学术讲座定向直播、资源推广等多项服务。

  文化造血

  据四川、甘肃、陕西等文化部门提供的信息,灾区的文化设施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建设面积和质量都大大超过震前水平。图书馆、图书室贯穿灾区,覆盖了学校、医院、工厂和社区。

  随着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稳步进行,国家图书馆进一步加强了援助工作。2010年3月24日,“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灾区援建行动在四川北川启动,向50个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对口支援县推送了1TB的数字资源。

  地震3周年之际,为充实灾区图书馆的馆藏,国家图书馆向地震极重灾区和部分重灾区的县级图书馆,推出了以下援建内容:捐赠图书20万册,推送中文电子图书5000册,赠送1000套“送书下乡电子图书光盘”,开放1个多媒体数据库、5个少儿类数据库和部分电子图书。

  为提高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国家图书馆正在组织本馆资深专家,对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同时,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共同举办的“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也继续在各个受灾地区举行。本报记者  马子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